一封“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
■ 于惠
今天的故事,要从一封红色家书讲起。它不到500字,但字字滚烫、句句千钧,字里行间展现出一位共产党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永昌、默生胞兄:
我于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三号在大西庄被敌捕。临捕时以手枪向敌射击,弹尽,将枪埋藏后拼命北跑,敌有骑兵追上被捉。我高呼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并向敌伪讲演。
我在敌人的牢狱里、法庭上、拷打中、利诱中,始终没有半点屈服、惧怕。我在被捕后没有丝毫悲伤,我只有仇恨和斗争。我知道我是为了民族的解放、全人类的解放而牺牲。我在牢狱是向这些罪人工作着,我没有想过我再会活,也决不会活,我只有死。不过我在死前一分钟,都要为无产阶级工作。
我要求哥哥们:
一、能坚决为无产阶级革命奋斗到最后胜利的时候。这不仅是你们要有这种人生观,能为这种事业干,并且得把自己锻炼成像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一样会运用马列主义到实际中去,这样才能使自己坚持到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时候。这里边还有这样希望,就是希望你们,能在快乐的幸福的共产主义里生活,最后希望到那时候你们还存在。
二、要求哥哥们能把咱们弟弟、侄侄们都能培养成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尤其是把七弟(尔昌)能培养成坚强的革命伟大人物。
哥哥们永别了!祝你们健康,致最后敬礼!
你的弟弟写于敌人木牢
1940年12月2日
那是82年前的一个寒夜,昏暗冰冷的牢房里,一名饱受敌人摧残的青年借着月光,用铅笔头在纸烟盒上给哥哥们写了这封家书。他带着向死而生的决绝和勇气,将万丈豪情与骨肉亲情凝于笔端,用生命最后的殷殷嘱托点燃永不磨灭的希望,让理想的薪火代代相传。信中所流露出的革命志士的博大胸襟和浩然正气,至今闪耀着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在朴实的文字、纯真的情感、高尚的理想中,追思这位永远年轻的革命先烈——金方昌。
金方昌1921年出生于聊城一个回族家庭。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少年时期的金方昌亲身感受着时代巨变和抗日救国斗争的烽火连天,逐渐萌生出“忧国忧民,报效祖国”的革命情怀。“坡里暴动”“五三惨案”的爆发更是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促使他不断思考和觉醒,成为当时的先进分子和热血青年。1937年,16岁的金方昌毅然离开家乡走上追求真理的革命道路,并在山西运城考入抗日民族大学深造。从此,昔日那个喜欢音乐和体育的小小少年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磨练学习,砥砺前行,迅速成长为革命战士,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底,金方昌从山西抗日民族大学毕业后奔赴山西代县开辟抗日根据地,曾先后任区委书记、宣传部部长、游击大队长等职。他减租减息、一心为民,建立武装、英勇抗敌,革命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小金同志”。1940年底,由于叛徒出卖,金方昌不幸被捕。受尽酷刑的他在狱中先后写下了“严刑利诱奈我何,颔首流泪非丈夫”的诗句和这封纸短情长的家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写完信的第二天,19岁的金方昌英勇就义,用青春热血书写了“对党无限忠诚,践行初心使命”的伟大壮举。2014年9月1日,金方昌烈士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一封红色家书,让我们窥见那个永不磨灭的时代,靠近那些至真至善的英雄,感受他们的赤诚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要求“重温革命烈士的家书”,就是让后人追思先辈事迹,感悟理想信念,缅怀那些从未冷却的热血和忠魂,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心中扎根。生逢盛世的我们一定要继承先烈遗志,赓续红色血脉,用实际行动书写中华民族更加壮丽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