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减”出质效 “加”出成长
——看东昌府区如何推动“双减”从落地走向纵深
开栏的话
2021年,随着《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印发,“双减”这一概念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热议焦点。
经历不断实践与探索,我市各地在作业管理、课后服务和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不过,当学生减了作业负担,少了课外培训的“加餐”,学校教育还能否有效满足学生需求?这是一道摆在各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面前的必答题。
4月26日,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与聊城日报社、各县 (市、区)教育和体育局共同开展的“落实‘双减’政策 促进教育提质增效 教育高质量发展巡礼”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正式启动。即日起,本报开设《落实“双减”政策 促进教育提质增效》栏目,邀请读者跟随记者的笔和镜头,走进教育一线,共探“双减”实效。欢迎关注。
■ 刘小希
4月26日一早,朗朗书声在东昌府区的校园内响起。该区践行“双减”政策、推动育人改革走向纵深的实践,在读书声里又一次开启。
每一天都是全新的一天,每一天都要取得“双减”工作新的成果,已成为东昌府区各学校的共识。“双减”落地后,该区“减”了什么,“增”了什么,又带动教育生态出现哪些向好改变?
思路:减负不等于“放水”
育人观念要扭转,作业是抓手。
阳光小学针对作业管理,做起了“加减法”:减少纯记忆性、重复性作业,增加更科学的设计,提高作业质量。“举例来说,我们的数学学科推出用数学、画数学、说数学等作业模式。”学校教务主任李星太说,“让学生从单纯的知识输入者,变为主动的知识输出者。”
“双减”之后的课堂授课,也迎来了更大的挑战。对此,韩集中学推出了AB班对抗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何意义?在日复一日的对抗合作中,学生的量化分数差距逐渐缩小,领先的依旧努力,落后的奋起直追;当课堂参与度提高后,课堂效率随之提升,主动发言的多了,善于提问的多了,课上练习的错误率降低了……
实际上,透析“双减”政策的顶层设计,“减”只是措施和手段。这两所学校的做法,或许也给曾经担心“双减”效果的师生家长传递出一个信号:减负不等同于“放水”,而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加孩子的实际获得感。
目标:育人而非“育分”
“双减”之后,肩扛“提质增效”重任的学校,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变革。从实际来看,这些做法,最终都会具体为一张小小的排课表。不过,与此前相比,这张课表的内容更加丰富——
聊城市实验小学结合全科育人、环境育人的理念,开设“五元”课程,如启健类的舞狮,启文类的“开讲吧”,启礼类的茶艺,启艺类的剪纸,启博类的无人机等,满足了学生的自主选课需要。
兴华路小学结合学校四级课程体系中社团课程,建起“课程超市”,确定语言与人文、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数学与科创四个领域,包含阅读、语言表演等25个课程类型,学生可依据兴趣自由“加购”。
聊城七中利用现有师资,发挥学科优势,形成了以太极扇、口风琴、剪纸为特色的体育美育教学新局面,该校学生高汝晨说:“这三样技能,同学们都练得驾轻就熟了!”
乡村学校的课程表同样引人注目。张炉集镇张北第一小学在阳光大课间加入跳绳练习、军姿训练,创新学生体质锻炼方式。此外,学校引入80多种益智器具,人人参与益智课堂,锻炼动手能力、思维能力。
“课程体系的丰富,代表育人方式的变革。”东昌府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建吾说,“‘双减’落地后,从教育行政单位到学校已形成共识:破除‘唯分数论’,不仅追求课内教足教好,更要实现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眺望:“双减”仍在路上
教育工作,靠的是细水长流的慢功夫,也在细微之处见真章。
放眼“双减”落地的这段时间,风貌街小学的孩子收获了“星星点点”。在各班门口的星级评价展示栏,处处都是红星,满眼皆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多渠道成长的印记。
启明小学的学生,有的在辩论场上能说会“辩”,还有的对茶文化、沙镇呱嗒等颇有研究。这些都是该校以“探究真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为内容的项目学习成果。
此外,东昌府区“双减”工作成效也在一项项举措的落实落地中尽显:建立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资金全部实现银行托管,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开展“5+2”课后延时服务、集中配餐服务,有条件的学校提供午休照看服务,初中学校全部开设晚自习,实现“午餐+午休+课后延时服务+晚餐+晚自习”的“无缝衔接”……
“教育部提出,2022年继续把落实‘双减’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双减’工作的重要性。”刘建吾说,“落实‘双减’仍在路上,‘双减’对教育生态的重构也在路上,我们只有步履不停,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