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政资金是怎样“瘦身”的
——管窥冠县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机制改革项目
■ 本报记者 朱海波
4月19日上午9时,7名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走进冠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评标室,对冠县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服务项目进行招标,经过10多小时的逐轮竞争,在70多家竞标企业中,有3家中标。
“在冠县,‘全县统筹、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将取代‘村集、镇运、县处理’的老模式,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机制改革正从纸面上落到地面上。”冠县综合执法局副局长石磊告诉记者。
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机制改革项目是关系民生的大项目,预算费用总计1.33亿元。自今年3月初接到预算报告起,如何既少花钱、又更好地推进项目落地的问题就摆在冠县财政局“一班人”面前。
虽然负责这项工作的冠县预算评审和绩效中心工作人员王建强对城乡环卫一体化很熟悉,但事关重大,他把老经验扔到一边,和冠县综合执法局相关人员开展了新一轮缜密的调查,在20天内,他们跑遍了全县现有的10个垃圾中转站,到了几十个村庄,与乡镇干部、清运车司机、环卫工人等座谈,重新摸了一遍底。
1.33亿元预算资金,有3941.9万元用于垃圾中转站的设施改造和提升,9447万元用于农村垃圾的清扫、运输、保洁。“因与冠县国环垃圾处理有限公司的外包协议还未到期,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我们对用于购买固定式压缩处理设施和勾臂车的1625万元预算予以否决。”王建强说。
根据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冠县将城乡环卫一体化服务费安排为8400万元,比预算减少1047.7万元,将车辆运行管理费用安排为1368万元,比预算减少232万元。这样的调减都是基于对环卫工人工作量、车辆运行公里数、每个垃圾中转站日处理量等关键数字详细调查、充分掌握并进行前瞻性分析的基础上的。同时,冠县将预算中需要花费财政资金713万元购买的垃圾桶调整为由中标企业购买,因为这更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更体现节约利用。
经过“否、压、调”等审核,共调减预算资金3600万元。“经审核后的预算资金更符合实际情况,也理顺了政企关系,现在项目建设正跑步前进。”石磊说。
调减不是目的,用好才是上策。在冠县预算评审和绩效中心出具的事前评估报告中,不仅对各项经济数字有精准的分析,更针对运营机制、资金筹措机制和资源配置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多项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也能让财政资金更好地发挥作用。
记者感言
以政府的“紧日子”换群众的“好日子”
在冠县财政局采访,只见办公楼的墙皮多处脱落,为何不装修一下?县财政局局长贠庆臣说,没钱。
没钱改善办公条件,却有钱投向民生,几年来,冠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领域支出占比一直保持在80%以上,政府的日子紧紧巴巴、群众的日子有滋有味,已成为常态。
小财政撑起大民生,关键是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冠县财政局落实县委、县政府民生优先理念,为民打好“铁算盘”,当好财政资金的“守门人”,让每分钱都花得值、都用在刀刃上、都发挥出最大效益。
项目是财政资金的载体,冠县财政局的同志们无不以极端的热忱、极端负责任的态度“钻到项目里”严格审核,去年,在全年70多个项目中调减财政资金1.4亿元,群众的好日子就是这么一点点“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