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悠悠忆端午

■ 张金芳

榴花似火麦浪翻金的时节,粽子的清香开始在大街小巷流淌,端午节的脚步近了。邻家小妹送来一兜粽子,儿子的馋虫被勾起来了,直嚷着没吃够,让我再去买些。

市场上,粽子开始唱主角了。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包装精美的礼盒粽和袋装、网兜装的简装粽,口味也很丰富,豆沙粽、八宝粽、黄米粽、蛋黄粽、鲜肉粽等应有尽有。还有备受青睐的手工现包粽子,一出锅粽香四溢,引来许多人排队抢购。我兜兜转转,走走停停,被恣意的粽香撩拨着,记忆的闸门缓缓开启,儿时过端午吃粽子的情景如潮水般涌入脑际……

儿时的农村,日子过得清贫,不允许我们在生活上有多少讲究。当时也没有大型机器,地里农活繁重,既没有钱又没有闲。要是端午节再赶上麦收,就更忙了,饭都得送到地头上去吃。即便如此,因为有疼爱我们的奶奶,我们姐弟四人端午节吃上好东西的愿望从未落空过。

父母常年在地里劳作,厨房成了奶奶的主战场。端午节这天,奶奶总是想着法弄些好吃的,要么炸油条要么包包子,要不就烙菜饼,再每人煮上几个鸡蛋。虽算不上多么丰盛,但就当时的条件而言,已经很不错了。

端午节,粽子是必包的,用奶奶的话说“吃一口粽子才算过节”。材料都是现成的:红枣是自家树上结的,粽叶是我们几个到苇塘边摘的嫩苇叶,粽绳是纳鞋底的棉线,独缺了江米。但奶奶有办法呀,就用平日煮米饭用的粳米代替。奶奶还颇为自得地说:“咱家包的粽子,气死江米粽子!”“气死”是老家方言,就是胜过的意思。当时的我,没有吃过江米粽子,自然不晓得是什么味道。只知道奶奶包的粽子,米柔韧,枣香甜,混着叶子的清香,对童年的我具有无法抵挡的诱惑。

包粽子的工作,是奶奶一个人完成的。只见她摊开手掌,挑两片宽厚的芦苇叶半掩着叠在一起,然后卷成漏斗状,抓一把米灌进去,放上几颗红枣,再抓一把米抹平,然后把剩余的粽叶折过来盖在米上,然后七绕八绕,再用绳捆紧,一番行云流水的操作,一个粽子就完成了。我觉得看会了,跃跃欲试,可奶奶不让,怕我包不紧,白瞎了她辛苦备下的好材料。

煮粽子的时间有些长,小孩子坐不住,等得心烦了便跑出去玩。不过鼻子一直警醒着,等闻着家里飘出粽子出锅的香气时,便飞也似地往家奔。一个个包裹着墨绿色外衣的粽子已经捞出锅了,整齐地码放在灶台上的盆子里。我们姐弟争相拿起粽子,扯断绑绳,然后剥开一层又一层的粽叶,迫不及待地享用端午节的美味。奶奶在一旁乐呵呵地看着,脸上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满足……

那些关于端午的温馨片段,带着悠悠的粽香和奶奶慈爱的笑容在心中蔓延,翻滚的思绪却被摊主热情的招呼声打断了。我突然决定买齐材料,亲自动手,回家包一锅绵软香糯的粽子。虽然手艺生疏,但循着记忆中奶奶包粽子的样子,青青的粽叶包裹住如今富足甜蜜的日子,也会给孩子留下属于他的,对童年对生活对亲情的独特端午记忆吧。

2022-06-02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12861.html 1 粽香悠悠忆端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