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装百姓事 调解化民忧
——调解员张玉平的“别样退休生活”
■ 本报记者 孙克锋 本报通讯员 肖亮
“我今天好开心,用了一周的时间调和了一对夫妻。家庭保住了,孩子就有了温暖的港湾。”6月8日晚,张玉平给记者发微信说。
59岁的张玉平曾经是一名中学教师,已退休的她,在因病接受两次手术后,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提升生命的高度。说到底,就是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身体痊愈后,张玉平于2020年10月被东昌府区人民法院嘉明法庭聘为“特邀调解员”,从事家事案件的调解工作,正式开启了“别样的退休生活”。
她日常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通过话语让当事人消除不满,解开他们的心结,帮助当事人走出阴霾,重新体会生活的阳光与美好。
从事家事案件调解工作以来,她的座右铭就是“为面临解体的家庭做最好的善后”,将婚姻家庭问题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每一段失败的婚姻中,受伤害最深的都是无辜的孩子。”这是她在调解时经常说的一句话。
正因如此,她可以连续几个小时和当事人谈心,倾听他们各自的心事和委屈。等待对方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精准判断他们遇到的问题,慢慢解开他们的心结,让双方当事人感受到法律之外的柔情和温暖。
一对年轻夫妻的故事让张玉平久久不能忘怀。两人育有一儿一女,拥有两套住房,共同经营生意,家庭条件优越。但刚过而立之年,两人婚姻就亮起红灯,他们决定把房子和生意都换成钱分掉,一拍两散。
一旦分家析产就意味着家庭的支离破碎,必将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张玉平尽力安抚两人的情绪,想尽办法为两人婚姻做一个缓冲。
“只要这个家还有,对孩子的伤害就会小些,房子所有权归孩子,谁都不准卖。”调解时张玉平语重心长地说。
两人被张玉平的真诚感动,同意了调解方案,并约定共同抚养孩子,孩子跟郑某生活,王某出一个孩子的抚养费。
张玉平还和两人打了一个赌:“我相信,你们接受这个方案,将来会有和好的那一天。”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两人和好如初,一场家庭危机就这样被张玉平巧妙化解。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从教36年的张玉平离开了她曾经挚爱的三尺讲台,每天开车到十几公里之外的嘉明法庭“上班”。因为离家远,她中午不回家休息,在法庭一待就是一天,工作强度很大。但每当重归于好的夫妻跟她握手致谢,或热情拥抱时,她倍感欣慰,感觉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一年多的时间,她共参与了340多件案件的调解,其中,220件调解成功并达成协议,使45对夫妻破镜重圆,20余名儿童重新拥有了完整幸福的家。
东昌府区人民法院院长黄鸿义说,今年以来,东昌府区法院关工委积极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要求,强化“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队伍建设,发挥“五老”在关心下一代方面的积极作用,涌现出张玉平等一批典型模范人物,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