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高原,遥望水城
■ 本报记者 侯莎莎
刘燕说,她不是聊城人,但已经把自己当成了聊城人。中秋节她会在黄土高原,遥望水城。
刘燕是山东鲁衡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已在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参与法律援助一年有余。
刘燕的老家在河南省濮阳市。3年前,她来到聊城工作。聊城濮阳两地紧紧相邻,人文相亲、风俗相近,淳朴的聊城人,更让刘燕没有丝毫陌生之感。
去年,刘燕报名参加了“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参加这一行动,与她上大学时未竟的心愿有关:当时她想参加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但由于年纪小、法律经验不足未能成行。如今,参加工作多年的刘燕,在法律专业、工作生活上逐渐成熟。“无论条件多艰苦,我都能克服。”抱着这样的想法,刘燕只身一人来到清涧。
清涧距聊城700余公里,是作家路遥的故乡,县城依秀延河由南向北而建。这里的条件并没有她想象中艰苦,《平凡的世界》中描写的“枯黑的草木”“铺天盖地的大风”“天空弥漫着尘埃”的景象均不复存在。如在她日记中所描述的,“2021年7月17日晚,我抵达清涧县。乘车进入县城后,眼前的景象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同。虽然已经到了晚上9点,但街道两旁灯火通明,人来人往。一栋栋高楼耸立着,明亮的路灯照在干净、宽敞的公路上。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在向我讲述着脱贫攻坚给大西北带来的巨变。”
清涧的经济发展了,但律师资源仍较为缺乏,人们法律意识相对薄弱。过去一年,刘燕奔走在法律援助的道路上:通过当地法院和检察院设立的值班窗口,接待来访群众389人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走进社区、学校、乡村开展普法宣传10余次;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当事人办理援助案件56件。这一年,刘燕的足迹遍布清涧大街小巷。
清涧的地理环境与平原地区不同,乡镇人烟稀少,有时要翻几道山梁,走几个小时路才能见到一户人家。但刘燕坚持下乡,进村入户开展普法宣传。
刘燕给记者讲述了她印象深刻的一起案件:本是合法债务,债权人在催债过程中与欠款人发生拉扯,欠款人突发心脏病身亡,债权人构成了过失致人死亡罪。而如果债权人走法律渠道维权,就不会造成这一悲剧。每当遇到这类案件,刘燕都会痛心不已,更加坚定了其做好普法工作的决心。
去清涧做法律援助,远离家乡,远离同事,不计较收入。但是,每当看到当事人渴望的目光,每当听到一句发自内心的感谢,每当看到一个个家庭重燃生活的希望,她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转眼间,一年的服务期到了,刘燕又毅然报名参加2022年度“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今年中秋,她无法与家人团聚。刘燕说:“中秋节,对于个人而言是亲友团聚,对于国家来说是民族团结、国家安定、社会和谐,对于我来说,就是要在清涧扛起法律援助的使命担当。社会秩序好了,我们的坚守就有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