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中秋记忆

■ 本报记者 李政哲

中秋节一早,76岁的靖传芝和老伴将准备好的石榴摆了出来。“过中秋,除了月饼,石榴是少不了的。”靖传芝说,“因为石榴的颜色代表着喜庆,也有象征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直到现在,在中秋节吃石榴的习惯依然在家里延续。”

靖传芝家住度假区于集镇东靖村,在他的记忆里,儿时的中秋节,几乎都赶上家里收割玉米,玉米秸排满院落四角。小孩子们趁着晚饭前的时间,三五成群开始“藏马虎”。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的方桌前赏月、拉家常,吃着桌上的月饼和自己种的石榴、花生等常见瓜果,那是最幸福和快乐的时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粮油副食和日用工业品按户口凭证限量供应,月饼及水果等也不例外。

“那时月饼仍然是稀罕物,得拿着票排队买,用牛皮纸包裹着的月饼十分珍贵,能买到两三块已经很不错了。”靖传芝说,为了给孩子们解馋,他会提前几个月把粮票存起来,为的就是中秋这天让每个孩子都能分到一块月饼。

如今,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月饼已不是奢侈之物,种类也是五花八门,但让靖传芝念念不忘的还是过去传统的月饼。简单的外皮包点砂糖,里面还有五仁,咬下去硬邦邦的,在当时却是难得的美味。“年龄大了,月饼太甜不能多吃,解解馋就行了。能在中秋节这天,全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就已经非常满足了。”靖传芝说。

和不少市民一样,今年52岁的市民张立东的中秋记忆大多和公园有关。“只要天气好,就和家人朋友去公园赏月。”张立东说,20多年来,城市公园从“几枝争艳”到“推门见绿”,公园越来越多,也越建越好。

过去,市区公园很少,仅有聊城公园这一处。市民在节假日,拖家带口呼朋引伴,进园玩个半天,算是一种享受。

如今,张立东印象最深刻的是自家门前的“印象公园”。“以前,这里还是村头的一块空地。记得1997年的中秋节晚上和几个老伙计去那里赏月,都得带着马扎,不然的话,走累了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张立东说,这里已经成为豆营小区附近居民休闲的好去处。这里最吸引人注意的便是西侧墙面上贴着的老照片,一幅幅深灰色图片,见证了聊城的发展,诉说着数十年的城市变迁。

随着城市发展,聊城的公园慢慢有了长椅、休息亭、健身器材等设施,树木花草变得整齐,园内小道也经过精心设计,整个公园看上去十分漂亮,特别适合健身散步。今年中秋节,张立东和家人一起去了“印象公园”。“我们在赏月的同时,还能看看城市风貌,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和地方特色,非常有意义。”张立东说。

和老年人、中年人不同,年轻一代有自己的新主张,他们的过节方式更加个性化。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近郊游就成了他们的不二选择。

“难得有3天假期,要放松放松。”今年37岁的王岩在一家国有企业上班,平日工作忙,周末也难得休息,好不容易有了假期,他早早便开始策划。去年,他和妻子、两个孩子一起去临清游玩。“我喜欢自驾游,看了临清宛园、鳌头矶等景点,既开阔视野又放松心情。”王岩告诉记者,今年中秋假期,他们一家去东阿游玩,路线都提前规划好了。

和王岩一样,参加工作5年的张昊也在中秋节假期去城区周边采摘园里游玩了一番。“出去放松是为了回来更好地工作嘛。”他笑着说,每逢节假日,身边同事朋友都在朋友圈晒近郊游的照片。如今,假期近郊游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了。

2022-09-13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18367.html 1 三代人的中秋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