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沙池畔新“丰”景
■ 文/图 梁丽姣
从城区沿运河古道一路向南,蜿蜒平坦的临河道路深处,有一个绿林环绕的美丽村庄——度假区于集镇太平新村。9月23日,在太平新村,百余座标准化羊肚菌大棚正在紧张筹建中。
“我们以前在树林里盖了一座大棚,试种了羊肚菌,经济效益不错,今年就扩大了种植规模,标准化大棚建好之后,11月份就可以种植羊肚菌,明年4月份能收获第一茬,一年就可以回本,老百姓也不需要付出大量人力,种植起来省心又省力。”太平新村党总支部书记周润秋告诉记者。
羊肚菌是低温型菌类,出菌率受到菌种、土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太平新村利用羊肚菌的这一特点,将羊肚菌大棚选建在杨树林下,又组织村民学习种植技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源泉。
除了在林下种植羊肚菌、灵芝,太平新村还引进金蝉种苗,发展特色养殖,充分发掘林下经济“富矿”。“大棚种上羊肚菌之后,每到夏天,大棚里的菌菇在生长,树上全是金蝉,树上树下都能产生效益。”周润秋笑着说,这个场景在她的脑海里想象了无数遍。说着,周润秋掰着手指头算了一遍:“60亩林地,按照正常年份的市场价格,除去村民务工工资和一些必要开支外,金蝉的亩纯利润保守估计可以达1万元。”
太平新村位于沉沙池中心,是聊城市重点革命老区村,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曾因为泥沙长期沉积在村两侧,导致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成了沙窝窝里的苦村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度假区分局将防沙治沙环境整治工程作为推进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保持植绿增绿耐力,提升造林护林能力,激发国土绿化活力,挖掘林草富民潜力,在“沙窝窝”里淘出“金疙瘩”。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太平新村种上杨树防风固沙,村子变成了一片树的海洋。据统计,太平新村有2700亩土地,植树面积达到1500亩。
如今风沙初治,海晏河清。如何促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成了摆在建设者面前的新问题。树木的收益慢,农作物种植面积少,如何将原来的防沙林变成村民赚钱的致富林?
“不能守着‘金饭碗’没饭吃。”看着成方连片的杨树林,周润秋和村党支部一班人商量,利用杨树林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在林下空间试种菌菇,以及芹菜等喜阴绿叶蔬菜。现如今,昔日的“沙窝窝”变成了村民发展产业的“香饽饽”。
“有水有树林的地方本来就少,我们在太平新村这块树林里搭建一片露营地,再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这个项目前景广阔。”山东易简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博说。
9月23日下午,王博一手拉着绳子,一手拿着锤子,将帐篷的一角固定好,不一会儿,就在杨树林的间隙处搭建好三个帐篷,帐篷边上,一条人工小溪自东向西蜿蜒着。每逢节假日,太平新村的露营地就会迎来大批游客,来到这里露营、野炊、。
“我们充分利用沉沙池区的生态特点,大力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再通过文旅赋能,促进乡村振兴落地生根,实现村集体的经济增收,让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度假区于集镇党委书记冯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