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换位思考彰显城市温度
——访农工党聊城市工委主委、聊城市中医医院院长赵素婷
■ 本报记者 岳殿举
10月29日,开发区居民武凤菊到超市购物。在超市入口,她向超市工作人员出示了核酸检测证明,登记了身份信息后进入超市。“年轻人都用手机扫‘场所码’,又快又方便,我年纪大了,不会用智能手机,只能手写登记。”武凤菊告诉记者。
如今,“逢进必扫”已成为标配。在实现数据化、便捷化的同时,这一举措却让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低龄儿童遭遇“数字门槛”。
长期致力于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服务的农工党聊城市工委主委、聊城市中医医院院长赵素婷,很早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目前,在全市广泛应用的‘场所码’,不仅是市民进出公共场所的通行证,更是精准流调溯源的数据库,在疫情防控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市民无论进入医院、商超、药店等公共场所,还是采集核酸都需要扫码,而没有智能手机的人则需要登记身份证号、住址和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隐患。”赵素婷说,操作简单的反向扫码可以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它能快捷采集无智能手机人群的信息,记录其出行轨迹,为精密智控、流调溯源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撑。
为此,赵素婷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她了解到,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市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83万,占全市人口13.97%,东阿县、高唐县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更是超过17%。在数字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大背景下,如何让老年人等“技术弱势群体”更好地融入信息化时代、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已成为一个社会课题。
赵素婷还了解到,为解决这一问题,不少地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将无智能手机群体的姓名、住址、联系电话和身份证号等信息生成二维码,制卡发放给群众本人。当无智能手机群众进入公共场所时,只需出示二维码,工作人员用手机扫描后就能显示该群众的相关信息,并可上传至大数据中心。江苏泰州市泰兴市无智能手机的未成年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可持身份证原件前往所在村(社区),由村(社区)工作人员协助登记信息、现场拍照、申领制作“个人码”。山东淄博市在设计“场所码”时将无智能手机群体的需求考虑在内,老人、孩子等特殊人群可由子女或父母在“爱山东”App代领“个人码”,而社区也可以提供“个人码”免费代领、代打印服务,市民进出公共场所时出示“个人码”即可。
上述地区的做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群众进出各类公共场所时只需出示“个人码”,经场所工作人员扫码核验后便可通行。反向扫码在上述地区一经推出,给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出行带来极大便利,获得广泛好评,也引发了全网关注,广大网友纷纷为之点赞。
赵素婷表示,反向扫码技术上并不复杂,就是向有需要的群体发放纸质版“个人码”,进入公共场所时由工作人员扫描市民“个人码”,从而迅速将无智能手机人群出行信息纳入疫情防控大数据库,助力疫情精准防控。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聊城市实际情况,赵素婷提出了“关于在公共场所推广反向扫码的建议”,并以书面形式提交到市委统战部议政建言平台,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作出专门批示。
赵素婷说:“让数据多跑路,为群众减负担。反向扫码让‘你扫我’变为‘我扫你’,一个简单的举措,却能帮助老年人、低龄儿童跨过‘数字门槛’,给市民带来无比贴心和便利的出行感受,既体现了政府的换位思考和助老理念,也彰显了城市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