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识兔

■ 刘文涛

兔年到了,许多与兔子相关的文物、历史、传说重新被人翻出,见诸报端。但未见有人提及宋代大诗人梅尧臣的咏兔诗:“迷踪在尘土,衣褐恋蓬蒿。有狡谁穷穴,中书惜拔毫。猎从原上脱,灵向月边逃。死作功勋戒,良弓合自弢。”我个人认为这首诗是描写兔子最好的古诗之一。

首联是讲兔子的生活习性和毛色。“迷踪在尘土”,野兔没有固定的栖息地,春、夏季节在灌木丛中生活,秋、冬百草凋零后,野兔会用前爪挖出浅浅的小穴藏身,这种小穴呈簸箕状,兔子只能将前后肢放进,身子则露出外边,脊背比地面稍高,凭保护色的作用隐形,这使其逃逸或出去觅食更方便。“衣褐”是说野兔的颜色,在古代,本土兔子的颜色,主要是灰、黄等杂色,与周围草木、土地的颜色相近,栖身蓬蒿之间,便于隐藏。而我们现在常见的白兔,在古时被视为灵物,它是圣人出世、天地祥和的吉兆,《瑞应图》中就有“赤兔大瑞,白兔中瑞”的记载。

颔联上句的“有狡谁穷穴”,是讲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冯谖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翻译成白话就是: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才能免遭死患。但是你却只有一个居身之处,所以还不能高枕无忧,我愿意再为你安排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这个典故后来演化为成语,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中书惜拔毫”,则是指的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兔毫笔。中书令本是官名,原主文书奏章,在唐代为中书省的长官,官位极高,中书原有书写的意思,后来“中书君”成了毛笔的别名。那“中书君”和兔子又有什么关系呢?相传,古代最好的毛笔是用紫色兔毛制成,又名“紫毫笔”。主要是取兔背上一小撮黑针尖毛为主要原料,其毫长而锐,制成的毛笔挺拔尖锐,宜于书写劲直方正的字。

颈联上句“猎从原上脱”说的是在先秦时期,兔肉是人们重要的肉食来源。《诗经·国风》中有篇《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爰爰”是解网放纵的意思,在文中可以理解为打猎时野兔脱网的状态。这与诗中描绘的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猎捕的兔子怎么食用,是清蒸还是黄焖?那就不得而知了。但用兔子做烧烤应该是其中的一种,因为《诗经·小雅》里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的记载。

尾联“死作功勋戒,良弓合自弢”讲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典故。这是战国时期越国范蠡对文种说的。意思是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野兔死了,猎狗就要烹煮着吃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当时,越王勾践的两个辅臣分别是范蠡和文种。越国灭掉吴国以后,范蠡就对文种说,咱们走吧,任务已经完成了,越王勾践这个人是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范蠡走了,而文种自恃有功不走,结果越王勾践送给他一把剑,并对他说,先生教给寡人七种杀人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地方用啊,是不是就在先生身上试一试呢?文种一听就明白了,自杀了。这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来历。

这首不长的诗篇中,句句讲的是与兔子相关之事,用典丰富,描写细腻,读来令人回味无穷,也让我们了解到小兔子身上,居然有这么多的文化,这既源于自古以来兔子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又源于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兔年已经到了,忙里偷闲时,静下心来读读这首咏兔诗,以期新的一年大展宏图。

2023-01-31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4691.html 1 读诗识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