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定路线图 制定作战书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七个突出”抓实重点工作
■ 王军豪
“2023年,我们将严格按照‘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的总定位,提标提速提能力、敢闯敢干敢争先,全面提升执行力,全面工作争第一,专项工作做唯一,以高质量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在干部执行力提升年活动中摘星夺旗,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聊城篇章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2月12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玉录说。
日前召开的全市自然资源会议,提出“七个突出”,划定了2023年全市自然资源工作的路线图。
突出规划引领,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精致规划、精细建设,实现城市的精明增长。压茬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报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严守三条控制线及各类管控边界,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推动全市生产空间更加集约高效、生活空间更加宜居适度、生态空间更加林清水秀。优化主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合理规划城市天际线、城市色彩、公共空间体系,彰显特色风貌。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启动《聊城市城市更新条例》立法工作,深入落实城市体检评估成果,加快编制《聊城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
突出效能导向,全力保障高质量发展。各县(市、区)牢牢抓住政策机遇,抓紧梳理项目,提前组织用地报卷,加快征地报批,在争取计划指标上力争更多。优化完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方式,制定出台指标跟着项目走的实施细则,让指标投放更加科学精准高效。持续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盘活利用,进一步摸清底数,拟订计划,确保高效完成。科学编制土地供应计划,合理确定出让规模特别是住宅用地规模,引导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优化升级土地服务专员制度,建立常态化要素保障“一对一”对接机制,摸清项目用地需求,破解用地难题和症结,不断优化报批机制,以高质量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
突出耕地保护,全力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足额带位置分解下达,逐级签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目标责任状,党政同责、严格考核,重大问题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全面实行耕地“进出平衡”,严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严格耕地占补平衡,保质保量、高效完成占补平衡项目建设,同时严控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全力推进耕地不合理流出问题整改,对部、厅下发的所有图斑,认真梳理、分类施策、彻底整改。
突出绿色低碳,全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化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推动有限土地资源向高产高效区域和大项目好项目集中;规范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实行“策划启动、组织实施、监督评价”全流程管理;开展工业用地利用状况调查,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成果应用,探索建设用地立体开发和复合利用;优化工业用地供应政策,鼓励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切实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制定科学绿化方案和乡村绿化美化方案,高标准实施国土绿化,开展“五绿并进”行动,增强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序时推进《聊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立法,全面开展全市古树名木复壮工程。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持续开展“南竹北移”种苗繁育和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筹备好全国“南竹北移”大会,打造“北竹”城市品牌。
突出融合发展,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优化空间布局。坚持县域统筹,促进形成县域内乡村产业集中布局的空间格局,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高水平、实用性村庄规划。开展规划下乡行动,引领全市乡村建设,全力打造实用性村庄规划样板。打造特色片区。围绕板材加工、种苗花卉、特色林果、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等林果产业发展,发挥村庄规划优势,推进特色林果产业提质增效,打造6—8个以林果产业振兴为主、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片区。发展林下经济,把林下经济打造成我市的特色优势产业。
突出服务为民,全力增进民生福祉。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行业优势,让自然资源事业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优化产权登记服务。全面推广存量房“带押过户”,实现便民惠企。依托镇(街)政务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不动产登记从城市到乡村全覆盖。持续整合提升存量不动产登记数据质量,实现电子证照替代纸质证照,助力无证明城市建设。全力解决好老旧小区历史遗留“办证难”问题,探索新建项目车位(库)、储藏室单独办证,减少权属矛盾纠纷,切实保障权利人的合法利益。守好领域内安全生产底线。扎实做好森林火灾预防、以美国白蛾为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汛期地质灾害防控和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等工作。
突出科技创新,全力提升自然资源治理能力。构建科研平台。推进市政府与省地矿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聊城市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咨询研究院,打造自然资源领域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矿产勘查开发利用、生态修复、防灾减灾、地质环境监测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开展市级实景三维建设,为精细化社会治理提供基础支撑。建设“时空码”一网四融管理系统。对预审选址、用地报批、土地储备、土地供应等业务数据进行规整入库,按照统一的项目代码、不动产单元代码、电子监管号等代码进行上链,实现一码可查、可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