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群众捧上“硬饭碗”
——陈集镇“三位一体”化解返贫风险
■ 本报记者 侯莎莎
本报通讯员 牛伟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
如何及时化解脱贫群众返贫致贫风险,帮助脱贫群众生活再上一层楼?东阿县陈集镇从脱贫群众就业需求入手,发挥“政府+企业”合力,在帮助脱贫群众复工返岗的基础上,新增就业岗位,让脱贫群众捧上脱贫“硬饭碗”。
拓宽就业门路
让脱贫群众“出得去”
“我在钢球厂上班3年了,主要工作是钢球打磨。现在,身为公司的业务骨干,收入也涨上来了,这日子越来越有奔头!”2月26日,东阿县陈集镇张楼村村民张传明感慨地说。
纵有良田百亩,不如一技在手。张传明原来是当地的脱贫户,因为学历低、没技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陈集镇人社所在进村入户开展就业帮扶时,张传明通过“春风行动”,进入东阿县工业园区的一家钢球企业工作。
刚进入企业,张传明从学徒工做起,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成长为车间业务骨干,每月工资从最初的2000元增长到5000元。
有岗位才能有就业。陈集镇坚持“政府服务、企业纳入”工作原则,积极对接脱贫群众多样化务工需求,搭建岗位供需平台,加大技能培训,帮助脱贫群众顺利就业。
发挥本土优势
让脱贫群众“稳住脚”
“我对象身体有残疾,平时需要人照顾,我没法出远门,想问问镇里有什么合适的工作?”在2022年陈集镇企业专场招聘会上,姬庄村脱贫群众王爱英向镇劳保所工作人员咨询。
工作人员向她推荐了镇辖区的古胶阿胶有限公司,同时将其家庭情况同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希望企业优先录用。
考虑到离家近,工资待遇有保障,王爱英应聘了该公司的产品包装岗位。公司招聘人员介绍:“厂里招的大都是妇女,她们可以灵活安排工作时间,工资按计件方式计算,技术好的1个月能挣3000多元。”
陈集镇大力扶持阿胶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劳动密集型企业,为群众提供稳定就业平台,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
完善帮扶机制
让脱贫群众“有保障”
今年60岁的赵念琢是陈集镇赵楼村村民。由于年龄大了,身体较弱,独自一人生活,收入主要依靠特困供养金。
2022年6月,在村“两委”的动员下,他竞聘上村里的公益岗,经培训后上岗,成为一名保洁员。
“每月680元,收入虽然不多,但是工作不累,生活有保障。”赵念琢开心地说。
为保障“无法外出、无业可就、收入不稳”的脱贫劳动力就业,陈集镇有计划地开展“家门口”就业行动,开发公益性岗位,持续加大对脱贫群众的兜底帮扶力度,带动18名就业困难的脱贫群众就业。
2023年,面对就业帮扶的新情况、新形势,陈集镇将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举措,在提升服务能力、强化帮扶举措、健全长效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就业帮扶工作,助力脱贫群众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