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复强调要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然而,什么是获得感?获得感在哪里?
获得感是搬迁的新房子,是家门口的新工作,是工资卡里增长的数字;获得感在孩子们的课本里,在市民的菜篮子上,在夜晚的广场舞里……在以往的采访中,笔者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然而,从这些答案里我们可以感知到群众对于获得感的种种期许。这种期许并不是抽象的描绘,而是民生各领域具体鲜活的变化。正因如此,我们才要积极顺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统筹优质资源配置、加快公共服务组织方式、供给方式和配置方式变革,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让城市宜居性和舒适度不断增强,让民生净福利指数持续提升。
古人云:“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环境治理等民生问题,都是实打实的具体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做不得表面文章,来不得半点虚功,关键是要有真招实招硬招。民生工作与群众密切相关,说到就要做到。只有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努力做到“不兴伪事兴务实”,才能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切实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我们还应看到,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待是不断提升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满足群众需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各级党员干部来说,获得感是一道考题,这道题的答案不是一成不变的,干部想考出高分,就要从群众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最迫切、最渴望解决的问题入手,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想在前、干在先。对新时代的干部而言,纵然考题难度不断升级,但只要坚持从百姓视角出发,补短板、强弱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就一定能够交出让“阅卷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