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姐”汪凤华和她的致富合作社

本报讯 (葛思逸) 3月21日,暖阳洒向赵洼村,青绿的麦苗在微凉的空气中氤氲生香。55岁的“谷姐”汪凤华和几位合作社社员一起,蹲在麦田里查看苗情。“我这里种的不是普通小麦,是紫小麦。”汪凤华说,紫小麦富含花青素,市场收购价比普通小麦每斤高三四角。

身为市人大代表的汪凤华是阳谷县十五里园镇赵洼村人,目前担任阳谷风华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她的故事,还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说起。

那时候,赵洼村很多年轻人都踏上了外出务工之路,村里剩下的多是老弱妇孺,赵洼村的致富路举步维艰。作为村干部,汪凤华心里涌动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愫,那一刻她萌生了一个念头:她要成为村里发家致富的领路人,改变村里的现状。

那两年,汪凤华时常参加市、县农村干部技术培训,这让她对现代农业有了全方位的认识。汪凤华意识到,农村的未来还是靠土地。经过一番思考,汪凤华决定成立粮食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搞规模化种植。说干就干。汪凤华开始为成立合作社四处奔波。发动群众入社,筹措厂房建设资金,寻找技术人员,一道道难题接踵而至,再加上群众的质疑、家人的不解,汪凤华面临的压力很大。那段时间,她想过放弃,夜里经常一个人偷偷地抹眼泪。天亮了,汪凤华重新打起精神投入到工作中。也许是汪凤华的真诚打动了乡亲们,大家纷纷加入合作社。更让汪凤华感到高兴的是,镇政府也给了她大力的支持和帮助。2012年6月12日,阳谷风华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

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2013年,汪凤华从省农科院引进紫小麦,当时的她觉得种紫小麦完全没问题。结果第一年,由于年景不好,种植技术又不过关,紫小麦亩产只有500斤,汪凤华几乎崩溃。后来,经过聘请专家、参观考察和社员共同努力,紫小麦的亩均产量由当初的500斤上升到1000斤,面积扩大了,产量上来了,怎样提高效益,是合作社面临的新问题。

通过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汪凤华了解到只有通过深加工,才能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作物附加值。于是,合作社注册了“谷姐”商标,申报了“绿色食品”认证,在紫小麦基地上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并引进石磨,将紫小麦磨成面粉加工成面条销售,成为当地广受欢迎的特色产业品牌。2017年,“谷姐”农产品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聊·胜一筹!”品牌使用单位。近几年,风华合作社积极探索线上销售渠道,开设“爱心助农”电商直播平台,培养多名合作社社员成为主播,大大提高产品销量。

“我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各级领导、乡亲们和各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风华合作社的今天是大家给予的,合作社也尽其所能回馈社会。”合作社成立后,汪凤华首先想到的便是让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如今,风华合作社已成为一个充满创新和奉献精神的地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汪凤华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回报。

2023-03-23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7296.html 1 “谷姐”汪凤华和她的致富合作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