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记忆

■ 丁庆霞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老聊城新区是指从聊城剧院到百货大楼的那片区域,而童年的我对新区的记忆却只停留在从我家住的大院到聊城剧院那段小空间里。

我家所在的大院,在闸口北沿运河向西的河崖上,大院住着八九户人家,大门正对着运河。

那时的聊城还叫聊城县,印象中,城里除了柳园路和东昌路交叉路口的百货大楼周围,古楼大街的古楼周围以及闸口周围比较繁华外,其他地段都跟现在的乡镇差不多。我家大院后门外的土崖子下面就是一大片农田,走下陡峭的土崖子,走过西边的东关大队和东边的姚园子大队两片农田间的羊肠小道,拐两个弯儿,就到了直通剧院的南北大道——现在的柳园路。

去剧院的路真没有少走,一是去剧院看电影;二是去剧院门口的台阶上看小人儿书。剧院的台阶很高,中间有一个台阶比较宽,约一米多,总有人在最宽的那个台阶上铺开一大片小人儿书出租,几分钱就可以蹲在那里看好几本,那时可供儿童看的读物少,那些小人儿书就成了启蒙读物,小人儿书的内容不外是《半夜鸡叫》《鸡毛信》《铁道游击队》和当时播放过的一些阶级斗争等题材的电影里的故事,也有少部分手绘的,不常见;第三个原因是我们家经常来客人,母亲热心肠,不管谁来了都热情款待,有时就需要去买茶买烟啥的,刚好剧院旁边有一个小商店,里面卖烟酒糖茶等日用品,爸爸便派我去买东西。

春天走院后那条路去剧院最好,小路两侧的麦苗青青,有时刚好在浇地,抽水机的胶皮管子从一个小小的园屋的墙上伸出来,抽出的水在碗口粗的胶皮管子里哗哗地喷出,垄沟里的水清澈透明,水底闪着银光的细沙清晰可见。

商店玻璃柜台里的糖果更吸引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在一盘盘纸烟旁边会有一盘糖果,是一种没有包装纸的硬糖,形状像橘子瓣,颜色有点儿浅紫红色,上面粘着白色的砂糖粒,味道酸酸甜甜,大人们说那是橘子味,特别好吃。那时交通不发达,经济闭塞,我们没见过橘子,更不知道橘子啥味儿。

也许是小孩子不需要寄信发电报的缘故吧,我对那时跟聊城剧院一路之隔的邮电局没有记忆。印象最深的是利民路和柳园路口东南角上的新华书店,因为每年春节前,我都要跟哥哥去那里买年画。鲜艳的年画一张张挂在书架上方,也有的挂在书店的墙壁上,有山水花鸟,也有领袖照片,很是吸引眼球。也曾经在书架和柜台前流连忘返,看着橱窗里崭新的书籍出神,却没钱买,记得有一回不知道怎么得到了一点儿钱,赶紧去新华书店里买了一本小画书,内容是我没看过的一部电影,买回家后被我翻来覆去地不知道看了多少回。

那时聊城剧院是整个聊城新区的文化中心,每当有新影片上映,那里都人头涌动,一场接一场,白天晚上不间断地放,特别是晚上,电影开场前,来看电影的人黑压压一片,把电影院门口的广场挤得满满的。

如今,东关大队和姚园子大队的农田早已变成了现在的铁塔商场、银座大厦、新华书店和一些居民区了,曾经的新区也扩大了很多倍,发展到兴农河以北,我家所在的大院也早就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拆迁了,邻居们也陆续搬走了,但留在我记忆里的那片农田和聊城剧院、老新华书店却依然是旧时模样。

2023-04-13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9723.html 1 新区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