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马灯
■ 魏青锋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家农村,还没有通电,靠煤油灯点亮生活。太阳落山后,家家户户就点亮煤油灯,一豆灯火,孩子们趴跟前写作业,婆姨凑上来纳鞋底,汉子蹲门口抽旱烟。其实还有另外一种照明工具——马灯,只是马灯比较金贵,玻璃罩子易碎,平时照明舍不得用。
最初的马灯,因骑马夜行挂在马侧面而得名。当驰骋的战马渐行渐远,旷野里无数的星光带着血雨腥风、带着金戈铁马消失在地平线,摇摇晃晃的马灯作为岁月的见证流传下来。清末民初,马灯作为一种照明工具,因其能防风防雨,仅以廉价的煤油作为燃料,很快广泛应用于国人的生产生活中。
马灯的结构较普通的煤油灯复杂得多,外形似缩小版的灯塔,高约四十公分,底端灯座储油,呈圆磨盘状,下部稍大,往上逐渐收缩,约有十公分高,侧面有圆形的注油口,并用螺丝盖帽盖着。灯头上面是玻璃灯罩,有十五六公分高,鼓形,向外凸成圆肚状,给灯头留出发光发热的空间。玻璃灯罩外是保护灯罩的铁丝网格,可拆卸,方便更换和擦拭灯罩,再外侧是两条粗灯架,从灯座延伸出来,和顶部固定玻璃罩、能排烟的盖碗儿以及上面的提环紧紧相连。
每天晚上睡前,庄户人都要给牲口加夜料,“马无夜草不肥”,户主踱步到房后,把挂在墙上的马灯取下来,拿到煤油灯旁,右手轻轻拉起顶端的提环,左手把灯罩往上提提,露出黑乎乎油腻腻的灯芯,婆姨卷个细纸筒从煤油灯上引火,点燃灯芯,随后放正玻璃灯罩,再慢慢松开提环。一团晃动的灯光裹挟着黑影去了后院的饲养室,满院子响起了驴子的喷鼻声和扯动铁链条的叮当声。一会儿,窸窸窣窣的脚步又返回来,摇摇晃晃的马灯提回来,这时只需把侧面的旋钮拧小,再拧小,火慢慢就熄灭了。
小时候,大家经常结伴去外村看露天电影,碰到黑漆漆的夜,没有月光,此时马灯的好处就凸显出来。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几团摇摇晃晃的火光在游动,山沟里到处是鼎沸的喧哗声。马灯密闭性好,刮再大的风都吹不灭火焰,雨水也浇不进灯罩。碰到路况不好,前边喊着:“有落石,小心着!”后面跟着的人也不断提醒:“看着路面,小心石头。”
每年夏收跟打仗一样,白天碾场,夜里还要赶着扬场,终于起了风,此时村里所有的马灯都要拿出来,挂在打麦场边的树上、墙上,或直接放在地上。十几盏马灯,照得偌大的打麦场亮如白昼,嘴角含笑的扬场把式高高扬起木掀,打麦场里下起阵阵金瀑般的麦粒雨。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逐步解决了生活生产的用电问题,马灯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今,看到偶尔出现在影视剧或文化展馆中的马灯,似乎一下子唤醒了人们对往昔岁月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