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季青春风景的叙事
——评罗淑欣短篇小说
■ 杨林鸿
《作品》杂志2023年第一期“超新星大爆炸”栏目中,选编了00后作家罗淑欣的5篇作品,以灵动的文字书写出花季青春的风景,闪耀着作者独特而鲜明的个人精神印记和岭南地域文化特色。作者以独特的叙事风格,独特的观察视角,独特的文字表达,呈现出花季青春的琐碎人事,篇篇构思巧妙,读来令人意犹未尽。
头题小说《斑马线》以经常见到的交通标志为意象,从商业街到大学门口有17条斑马线,小时候,是父母、阿婆牵着手走过斑马线。长大后,主角傅晴发现了几乎每天都在走的斑马线的不同,推开窗户都能看到安港路行色匆匆的各类过客。行人熟视无睹的斑马线,在作者眼里却有着人生况味,有她独到的看法和人生思考。17条斑马线,就像树木的年轮、人生的经历一样,形形色色的人踏过斑马线,朝着自己的目的地进发。阿婆、父亲、母亲、美思、赵妍等等,每个人都会背负很多东西,只是年轻人步履轻捷,老年人步履沉重。在傅晴的心中,斑马线或许就是人生的“起跑线”。小说《母象》是一篇有深度的作品。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赵颖和网友徐非凡的一段人生经历。你能从作者的文字中触摸到他们的青春纹理和脉络,感受到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赵颖迷恋大象,尤其是母的那头。母象的隐喻暗示着性与爱的纠结。赵颖觉得徐非凡的后脑勺很好看,而徐非凡闻见赵颖散开的头发里混着草木香。去动物园既是埋在内心深处的童年情怀,又带着对懵懵懂懂的爱与欲望交织的渴盼,夜晚,动物园的天空都散发着青春多巴胺的气息。小说的探索还不止于此,作者有意无意地写到了人与动物的关系,触及到一个哲学问题。动物园给母象建了漂亮的石房子,但再逼真的仿制也永远无法代替真实自然的蓬勃生命力。母象依旧是孤独的个体,每天被动地吃饱了睡,看似衣食无忧,却没有自由,每天所做的就是接待参观的人群。这又何尝不在映射着人类对自我的禁锢?两人一起看母象和熊猫,不正是印证了约翰伯格说过的话吗,“只身前往动物园的游客,在注视过一只又一只的动物之后,会感觉到他自身的孤单;至于成群的游客呢,他们则属于已经被孤立起来的另一类物种”。
作者写美食,特别是青年人喜爱的各类食物,吐司、菠萝包、杏仁可颂、餐肉三明治等等可谓信手拈来,那味道会让人觉得青春就是那么美好。《回到面包店》看似是一篇跟吃有关的小说。张晓阳是周莹交往时间最久的男友。此前,他们吃得很饱,感觉各类美食味道鲜美之极。四年过后,周莹却感觉不到饥饿,即使一天不吃饭,看见美食也没有了以往的冲动。做什么都没意思,生活失去了意义。生活久了就会厌倦,就会产生束缚感,就需要自由,走出日常生活的琐碎,去追求另一种新鲜,哪怕是只喝西北风。这是青春的魅力,有着大无畏精神。周莹找心理医生,找以前的同事顾家雨,以期找到解决方案,最后她选择了辞职来“逃避”现有生活。一个人去旅游。在民宿的三个月里,周莹找到了生活的味道。周莹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惑,从离开到回来,周莹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去思考人生。作者以温柔细腻的文笔,探索着青春期的微妙心理和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在小说《江边酒店》中,作者为我们呈现出一对年轻情侣的日常生活,他们缠绵猜忌、相互探索,包括心理的身体的,情感的魅惑充斥着文字细节。这里有恋爱的激情、有对恋人的猜忌,更多的是对情感的纠缠。青春往往就是这样成长的。
假期本应是学生身心放松的时间,可是高考前的寒假,“我”只好到姨妈家补习。而这个假期却像一潭死水搁置在“我”的生命中,《假期生活》的点点滴滴跟青春期、心情、跟身体变化有关。看似一个女孩子平静的私密生活,我们却读得心疼。其实,多数人的青春都是由琐碎的人和事构成。
作者把花季少女的青春期生活描绘出来,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对这个时期的女孩有更多的了解,给她们更多的爱与关心。那些看似百无聊赖的时光,那些女孩子内心情绪的宣泄,那些对世态的冷眼旁观,都让人读来不忍放手。5篇小说文字纯净灵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文字里跳跃着青春气息和蓬勃朝气。小说对人生的畅想和观察充满诗意和花的芬芳,传递着青年人特有的温暖和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