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安定和谐的幸福新聊城

——政协委员建言绘就幸福水城美好图景

■ 本报记者 林金彦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擘画出未来五年建设“六个新聊城”的宏伟蓝图。其中,“建设安定和谐的幸福新聊城”体现着殷殷民生关切。

当前,全市上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树牢“群众的事就是天大的事”的理念,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切实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困难群体的关爱程度,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民生厚度、政策温度,以及全社会的文明程度。“要提高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标准,推动‘兜底民生’向‘品质民生’转变,实现全市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徐帮杰表示。去年3月,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联合行文印发了《关于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水平的通知》,对我市的9类困难群众救助标准再提高10%。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市坚决扛牢稳就业政治责任,不断健全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扶持体系,加大稳岗扩岗、援企稳岗等政策落实力度,推广“免申即享”等就业服务新模式。同时,促进高校毕业生、城乡困难群体等重点群体充分就业、有效增收;支持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努力从源头上防范规模性、行业性失业风险。

持续推动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和城市品质提升,全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我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幸福不幸福,群众说了算。群众的感受和意见是评价一切工作的“硬指标”。“我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系统思维,统筹用好各方资源和力量,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凝聚市域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市政协委员殷倩表示。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平安稳定、公平正义和基层治理,紧盯市域社会治理的痛点、难点、堵点,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智能化支撑,让平安守护群众的幸福生活。殷倩建议,应该以科技赋能为引领,以多元共治为抓手,助推市域社会治理升级迭代。当前,我市已创新打造了“线上线下、五级联动”的社会治理模式,在全省率先研发应用了“五级联通”网格化信息平台,多措并举提升网格治理数字化、精细化程度,在化解矛盾、纾难解困的具体实践中暖民心、聚人心。

“要全力提升新就业形态群体的幸福指数。”市政协委员、市总工会副主席袁纪方表示,我市创新实施“16102”工作机制,聚焦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重点群体,依法健全维权服务机制。此外,市妇联深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围绕关心关爱妇女和儿童,为建设幸福新聊城汇聚巾帼力量。

全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我们应当利用自身界别优势,整合优质资源,更好地凝聚共识,发挥政协力量,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建设安定和谐的幸福新聊城,更好地服务聊城发展大局。”政协委员刘晓艳表示。

近年来,全市政法机关围绕“争创一流、走在前列”目标要求,主动服务保障“新时代兴聊十大工程”,深化“放管服”和“一次办好”改革,多措并举破解“执行难”,大力规范行政应诉工作,积极探索开展公益诉讼,推动法治聊城建设创新发展。下一步,全市政法机关将以“发展有活力、人民更舒心”为目标,紧紧围绕服务保障新旧动能转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全力打造更加优化的法治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便捷、更温暖的法律服务,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享受到法治建设的便利和“红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聊城保驾护航。

2023-06-20 ——政协委员建言绘就幸福水城美好图景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3200.html 1 建设安定和谐的幸福新聊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