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长个儿 农民伸腰
——莘县设施农业发展路径探析
■ 文/图 本报记者 苑莘
“与之前相比,现在的蔬菜大棚全都‘长个儿’了。”7月13日,在莘县董杜庄镇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毕屯村第一书记张军说。而在他的身后,有一座三四米高、百余米长的蔬菜大棚。
与张军身后又高又大的蔬菜大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远处一座早已坍塌的低矮大棚遗存,20年前,这是一座由土墙、竹竿、塑料薄膜搭建的半地下冬暖式大棚。两座大棚的对比,见证了莘县蔬菜大棚的迭代更新,折射出了莘县设施农业从“土”变“洋”的历程。
莘县蔬菜大棚从“土”变“洋”经历了多个阶段,尺寸的变化是最直接的。上世纪90年代,受限于科技水平,莘县的蔬菜大棚多采用半地下的形式。为了保温,大棚尽可能建得比较低。“趴着进去,弯腰干活,让很多种棚的农民患上了腰疼病。”大王寨镇前观村的张明安说,“现在大家可不用受这个罪了。”
在过去几十年里,莘县积极引入最新的大棚种植技术,这让该县的大棚逐渐变高、变长。张明安有一座占地4亩多的大棚,仅长度就有200多米,“棚里能跑、能跳,再也不用弯腰干活了。”然而,尺寸的变化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尺寸大了劳动量也大了。爱琢磨的张明安在棚里安装了一个电动轨道车,地上还铺设了铁轨。靠着这个轨道车,张明安只需要按动遥控,几百斤的蔬菜就可以毫不费力拉出大棚,“搬运瓜菜再也不用费力了。”
尺寸的变化也折射出莘县大棚的内部变化。早期的莘县大棚多是西瓜、韭菜等一些低矮的蔬菜瓜果,但长高长大后的大棚不仅可以种植香瓜、黄瓜等藤蔓作物,甚至还有人种植高大的香蕉、菠萝等热带作物。魏庄镇甘寨村“农民发明家”李尤杰,就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将油菜、小白菜、豆角、丝瓜、甜瓜、黄瓜、西红柿、土豆等20多种蔬菜种在了一座大棚里。
除了蔬菜瓜果,莘县人还将食用菌搬进了大棚。莘县朝城富邦菌业积极创新,借鉴反季节蔬菜的种植经验,推出了恒温恒湿的“蘑菇车间”,一年四季出菇,使朝城镇成为全省高标准全功能全产业链的食用菌产业园区和全国最大的草菇周年化生产基地。徐庄镇在纸坊村等村庄推广金耳生产车间,实现了珍稀菌类的高产。
除了种植品种的变化,莘县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变化,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渐渐被取代。在莘县的韭菜之乡张寨镇,镇干部吴传朝向记者介绍了当地的双利合作社建“工厂”,向购买“车间”的群众提供标准化的生产资料、生产方式,并解决销路的事例。吴传朝表示,刘庄村等多个村庄按照这一模式建立温室蔬菜种植基地后,生产效率比过去一家一户自建大棚更加高效。
5G、物联网等新技术为莘县的“洋车间”填充了数字内涵。以“水肥一体化”打响名声的莘县龙头企业莘沃,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建起了超级蔬菜智能温室。温室种植户只需一部手机,即可浇水、施肥、调温、调湿,实现了一键操作“云种菜”。目前,莘县已有一千多座物联网智能大棚,在节省人工之外,更能节水节肥,提高产量。过去几年,莘县陆续与腾讯、华为等互联网企业在农业发展方面达成合作,为乡村振兴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如今,中原现代农业嘉年华、腾讯云(莘县)农业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华为(莘县)农业创新示范基地等一大批项目,让拥有30万座日光温室、20万亩大中小拱棚的莘县农业汇集了技术与资本。蔬菜全产业链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数字农业、智能设施制造以及休闲旅游等各个环节的智慧化改造,正在让这里的蔬菜大棚变得更加“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