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山海远 水城获新生
——市人民医院免费为两名刚察患儿做手术
■ 文/图 本报记者 鞠圣娇
本报通讯员 李春艳
“谢谢阿姨,谢谢伯伯!我以后还要来聊城上学呢!”
“谢谢!瓜真切!(藏语‘谢谢’)”
8月28日中午,聊城市人民医院小儿骨科病房里,两名儿童用稚嫩的童声不停表达着感谢。这对来自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原本下肢功能障碍的藏族小姐妹,8月18日在聊城市人民医院接受了免费手术,有了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走路的可能。
“聊城阿姨”带来希望
聊城市人民医院援青专家高秀娟是姐妹俩最先认识的“聊城阿姨”。
挂职刚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高秀娟和聊城援青医疗队队员在一次义诊时,发现一个小姑娘走路步态特殊,高秀娟详细了解后得知,10岁的多杰才让杨吉因身体原因没有上学,平时由老师到家中教她认字。她还有个8岁的妹妹多杰叶忠吉,也存在相似的问题。二人父母靠放牧为生,家中条件一般,且当地医疗技术水平较差,二人一直未能接受治疗。
于是,高秀娟给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姜祥坤打去了电话,详细描述了两个孩子的情况,还没等她开口提要求,姜书记就斩钉截铁地说:“一定要把孩子们接到聊城来治好病!”她又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伟汇报,张伟组织小儿骨科、小儿外科、儿科、麻醉科等科室专家,为两个孩子进行远程会诊,并制定了详细的诊疗方案。
8月16日,姐妹俩在高秀娟和父母的陪伴下,来到了聊城。她们怀抱着对健康生活的渴望,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乘坐飞机,第一次体验到达平原地区后的“醉氧”。
“聊城医生待我们如家人”
8月17日,市人民医院为姐妹俩进行了详细检查并作出初步诊断,小儿骨科、小儿外科、儿科、麻醉科、CT室、手术室等科室专家进行了一次多学科会诊,进一步完善了手术方案。
手术定在8月18日一早。“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我们力争让手术切口更小、手术时间更短,尽力减少孩子的痛苦,让她们尽快康复。”小儿骨科主任刘景一说,他带领团队在麻醉科和手术室医护人员的配合下,用时7小时,顺利为两个孩子完成了手术。
手术后,姐姐的双腿打了石膏,还需要用一根横杆保持腿部状态,妹妹左腿也打了石膏。姐妹俩从没喊过疼,面对专程前来看望她们的医护人员,总是笑眯眯地,不停用刚学会的普通话表达谢意。
“医生护士很好,待我们像家人一样。”8月25日,记者到病房采访,姐妹俩的爸妈十分激动,特意找来纸笔,用藏文和汉字同时写下对医院的感谢:“医德高,医术精;待病人,好亲人”。
“我要考聊城学校!”
住院期间,通过医护人员的讲述,姐妹俩对聊城充满了好奇。妹妹多杰叶忠吉听说有刚察的哥哥姐姐在聊城三中的“海北班”上学,心生向往。
8月27日,医护人员为妹妹送上了一份意想不到的“礼物”——乘车到向往的聊城三中参观,她说:“我要考聊城学校,来聊城上学!”
8月28日,姐妹俩启程回家了,医院为她们赠送了轮椅和学习用品。姐妹俩的爸爸向医护人员献上了洁白的哈达,表达尊重和祝福。
临别时,妹妹尝试下地走路,虽然有些不稳,但她拒绝搀扶,想用实际行动让医护人员放心。她的坚强让所有人动容,“这俩孩子太可爱了,真舍不得她们。”护士长朱伟卫说。
到达刚察后,市人民医院援助刚察县人民医院的骨科、康复科医生将接力完成后续治疗,为姐妹俩拆掉石膏、进行康复训练,改善她们的自主运动功能,帮助她们实现生活自理。
从青海到聊城,对多杰才让杨吉、多杰叶忠吉姐妹俩来说,2023年8月底的这次旅行是希望之旅,她们的生活因此改变。
从聊城到青海,对聊城市人民医院援青医护人员来说,每一次奔赴都是情谊的延续,他们践行医者初心,从帮助他人中收获快乐,在雪域高原留下了聊医人的温暖身影。
记者感言
“小事”背后情谊深
为小姐妹免费手术,一件看似只涉及几个人的小事,却饱含浓浓情意。
市人民医院为她们免费手术,为一家人提供免费饮食,护士长还联系西北饭店送餐,温暖了身处异乡的人……这是市人民医院的一片深情。
当地群众心中,聊城医师就是“桑杰曼拉”(藏语“药师佛、吉祥的佛”)。多年来,市人民医院通过派驻医疗队、开展专家团队“高原行”义诊活动和接收当地医师来院进修等方式,治愈了他们的疾病,提高了当地医疗水平,这是医者大爱。
从这件小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信任、温暖、无私奉献……在聊城援青的美丽诗篇中,这件小事将成为动人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