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的运河味儿
■ 刘北
临清是一座运河边的小城。季羡林先生说:“我的家乡是鲁西北的临清,同从文先生的家乡湘西的边城,迥异同趣。他的家乡有沅水,我的家乡有大运河。”
我到过边城,除沈从文故居之外,其他都是走马观花,仅有的点滴印记已如“沅水桃花色”。
临清是我的第二家乡,距儿时生活过的茌平百余里,与鲁西平原一个普通的乡村自然迥异。初进城区,高高的楼房、宽阔的街道、各式的车辆、琳琅的门店令人眼花缭乱。
在这座不寻常的小城里生活,朝夕相随的莫过于吃了。一日三餐,零食筵席,几十年没有吃腻。
如果用一帧“活着的《清明上河图》”来形容临清,一点儿也不为过。百余条街巷中,用食物命名的就有果子巷、糖坊胡同、盐店胡同、烧酒胡同等十余条。一条街上,十几家小吃铺子,名号不一,味道有别。单就老街巷里的炸油条店,就有寇家豆浆、徐家豆沫、邱家糖盖儿、张家果子。还有的把炸油条说成炸马堂,这和“秦桧油条”异曲同工,让明朝税监马堂历经数百年油炸,排着长队的食客心知肚明。
清晨的阳光,照亮路边三轮车上的水豆腐。扎着围裙的师傅割出一条摆在尺余长的木板上,铛铛数刀切成一寸见方的小块儿。早起的食客托着木板探着身子,一边吸溜着豆腐,一边听着京剧唱腔般的吆喝,咂摸出不同的甜嫩。
到了夜晚,夜摊儿成了小城的眼睛。咕嘟嘟冒着香味儿的热羊肚,清香扑鼻的羊汤,热腾腾的砂锅,流油的火烧夹肉,石榴状挂霜儿的小笼烧卖,外焦里嫩的武德奎肉饼,咸香十足的大寺煎包,都是运河岸边的金字招牌。人们扎堆儿聚在一起,推杯换盏,觥筹交错,谈天说地,好不热闹。看似稀松平常的小吃店,却很多都是明清时的老字号。比如宝盛居的武德奎肉饼,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
临清人谈起吃,眉飞色舞,津津乐道。年龄大一些的人,肚子里像藏着一座厨房,许多诱人的菜肴会不经意从嘴巴里钻出来。年轻人也是如数家珍,掰着手指张罗出一桌盛宴,把清真八大碗、八宝布袋鸡、锅烧鸡子、谢家熏鸽、尹阁“下凡肉”、扣碗说得让人垂涎三尺。
说起临清的运河味儿,总是绕不开运河水的。大运河穿城而过,运河水是当仁不让的临清味道。济美的酱油醋、进京腐乳、甜酱,是厨房不可缺少的。闻名遐迩的临清汤,有百样百味之说,初淡而渐浓,乍薄而转厚,余味无穷。还有“无汤不成席”“来临清不喝汤,等于白来一趟”“临清汤,喝一口,不想走”的说法,这些都离不开运河水。
在临清,运河自隋朝流淌至今,滋润着两岸的树木、庄稼、村庄和城市,也滋润着一条条街巷、一座座庭院、一个个渐渐远去的乳名。会通河开通后,临清由一个普通的小城渐渐发展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商业城市。运河带来了五方杂处的百姓,客居的徽商、晋商、粤商和驻守官员,四海风俗在这里融合、积淀,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
李东阳在诗中写道,“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据县志记载,万历年间的临清城内有布店七十三家,绸缎店三十二家,杂货店六十五家,纸店二十四家,典当铺一百多家,粮店一百多家,瓷器店数十家,客栈数百家。玉山楼、永乐园、中和园、常乐园、天津馆、六聚成、恩兴成、独占楼等酒楼,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推出捶鸡面、炸羊尾、扒口条、炸溜凤凰果、玻璃鸡丝、冰糖肘子、红烧鱼招牌菜,每条街巷生出各不相同的味道。一些和美食有关的轶闻趣事也在街头巷尾沸沸扬扬。张自忠将军在武训学堂举行宴席时,指名要吃窦家包,修建先锋桥的苏联专家吃完窦家包后手舞足蹈,临清人在京城开了一家爆肚冯……“下摆渡口的焖饼——利利亮亮”之类的民间歇后语也流传开来。
当然,最有说服力的是《金瓶梅》里关于“温面”的描写:“画童儿用办盒拿上四个小菜儿,又是三碟儿蒜汁,二大碗猪肉卤……然后拿上三碗面来。”如今,看似平常的运河什香面,因缘起《金瓶梅》里“温面”的由头,以及曾为乾隆下江南时御膳的坊传,在临清餐桌上风生水起。十种菜样、八种调料、两种卤子、八种调料,四丝四丁,号称十八菜码,算得上群英荟萃,听着就非同一般。绿绿的韭菜,青青的豆角,紫色的茄丝,白嫩的绿豆芽,黄绿的蒜薹,金黄的鸡蛋花儿,简直是五色交织,看得有些眼花缭乱。酱红色的肉卤,红黄相间的西红柿鸡蛋卤,扑鼻的香味儿令人垂涎。酱瓜末、咸胡萝卜末、咸疙瘩末、韭菜花末,仅凭细致的刀工就让人赞不绝口了。鲜咸香辣酸五味交融,色香味形器完美结合,蔬菜、酱料、调味品完全依个人口味,即便不爱吃面的人,也会大快朵颐,不会错过一场与什香面的邂逅。
小城里还流传着“穷人吃肉,富人喝汤”的谚语。以“运河风情宴”闻名的“三点水席”,由四个六寸盘凉菜、四个九寸盘热菜和四个汤组成。视客人的尊贵程度决定汤的数量,八个汤是不多见的。据老一辈厨师介绍,“临清汤”的制作工艺相当讲究。在过去的市肆饭庄里,大厨一天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制汤。制汤的原料十分广泛,珍品类中的三菇六耳、燕窝、猴头、蛤士蟆油;海味水发货中的海参、鱿鱼、干贝;还有鸡、鸭、鱼、肉、蹄筋、豚骨,无味不可调汤。通过吊汤的技艺和火候的把握,制出的汤有奶汤和清汤两种,其中尤以清汤娇贵,被视为“心肝宝贝”。若跟大厨熟识,求他给你做个菜没问题,但要讨他一碗高汤喝可就难了。在没有味精、鸡精的年代,菜肴出好味,全指望这聚敛精华、含而不露的汤。中央电视台《话说运河》曾对临清的饮食文化,特别是临清汤作过详细的宣传介绍。著名主持人陈铎与食客在一起品尝临清汤的镜头,令多少电视机前的观众垂涎欲滴。
这就是一座运河小城的烟火,风土人情,诗情画意。
大运河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巨大的生活磁场。因运河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是悠远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运河美食不仅传承了运河的历史,还融合着运河的文化,像大运河一样经久不衰,真实而生动地存续于百姓的生活场景中,在日常生活的劳作、交往、消费、娱乐、礼仪等方面得到传承。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源远流长,闪耀着这座运河小城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