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折翼天使”插上逐梦翅膀

——冠县特殊教育学校特色化发展纪实

冠县特殊教育学校师生参加聊城市第一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

■ 吕晓磊 李喆

走进冠县特殊教育学校,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玩篮球、唱歌、跳舞,灿烂的笑脸在阳光下格外温暖动人。创办于2005年的冠县特殊教育学校,是冠县唯一一所集学前、小学、初中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学校以“让每个孩子都相信我能行”为办学理念,以“能自理、能沟通、能学习、能进步、能奉献”为办学目标,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塑造健康人格,把学生培养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国家有用之才”为发展愿景,积极探索学生幸福成长新路径,让“折翼天使”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让每一位“折翼天使”都拥有多彩人生,是冠县特殊教育学校工作者的最大心愿。近年来,冠县特殊教育学校引进冠县妇幼保健院智力康复中心,共同推进“康教结合”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医疗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达到相互补充、各施所长的效果。根据特殊儿童实际情况,学校为每个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康复方案,并保证每生每天3小时的康复训练时间。

如何让特殊儿童都能在“适宜+融合”的教育模式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成长?冠县先行试行,利用特校教育资源和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创新打造康教融合的特教班。今年4月16日,由山东省康复研究中心郑宏主任、山东省康复研究中心刘璐主任、聊城市人民医院井红主任组成评审专家组,对冠县智力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冠县妇幼保健院(特校分院)进行了现场实地综合评审,并一次性通过评审,成为冠县残疾儿童智力定点康复机构。此次评审的顺利通过,填补了冠县智力类别康复定点机构的空白,目前在训孩子达到72名。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全纳教育”的理念,让不能到校就读但有一定接受教育能力的重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适合的教育,冠县特殊教育学校本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理念,积极开展送教上门工作。近年来,学校对全县20余名重度残疾学生进行了送教上门工作。送教过程中,老师们采取送温暖、送知识、送技能等方式,使特殊儿童接受教育一个都不能少。一位老师在日记中写下,“不记得自己是第几次‘送教上门’了,但每一次的感受都有所不同。看着孩子们的生活得到改善,那种感动,是属于特教老师的荣光。”

在特殊教育学校,每个“特殊”孩子的情况都千差万别,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无法满足不同残障类型和残障程度孩子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基于这样的一种思路,冠县特殊教育学校尝试实施“走班制”教学。“走班制”就是根据每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及智力障碍程度的差异性进行分层,在课堂教学中打破年龄及原有班制的限定,采用流动式、异班同层走班上课的教学模式。在走班中,原班制保持不变,个别化教学的理念保持不变。分班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差就少了很多,在教师教材的选择、教具的准备、课堂的氛围,还是学习有效性,都有明显改善。

特殊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残障儿童拥有一技之长,自食其力。除了文化课和康复课外,冠县特殊教育学校还设置了多样化课程,深入践行“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残疾儿童生活自理、从事简单劳动、自我服务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蔬菜实践基地,有的学生在浇水,有的学生在精心呵护蔬菜萌出的新芽;在绘画教室,学生们有的在画画,有的在练习涂色;在舞蹈教室,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整齐地排练;在操场上,学生们聚集在一起打篮球……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冠县特殊教育学校还开设了串珠、绘画与手工、呼啦圈、足球等兴趣小组。丰富多彩的兴趣课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创造的乐趣。

将“康”与“教”相结合,让身体有残障的孩子能够自食其力,冠县特殊教育学校在这方面蹚出了一条新路子。18年的办学历程,冠县特殊教育学校先后获得山东省第九届残疾人艺术会演铜奖、冠县首届“水务杯”舞蹈大赛组织奖、“我和我的支部”微视频三等奖、聊城人民防空知识教育先进单位、冠县五星级党支部、冠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聊城市第一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团体赛第二名、聊城市数字校园应用优秀学校和聊城市智慧教育平台优秀学校空间等荣誉。这是一代又一代特教人勤耕不辍撑起的一片绿荫,他们呵护着一棵棵纤纤弱苗在这块沃土上生长。下一步,冠县特殊教育学校将不断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改革,让特殊教育为更多“折翼天使”插上逐梦的翅膀。

2023-09-08 ——冠县特殊教育学校特色化发展纪实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8467.html 1 为“折翼天使”插上逐梦翅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