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虽小藏乾坤 文化传承正逢春

——“我要上展会”系列报道之冠县葫芦

■ 本报记者 赵琦

葫芦,谐音“福禄”。作为聊城手造的冠县葫芦,既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又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景。在与时代接轨的过程中,冠县葫芦制作技法越来越多样,相关产品在全国市场上迎来广阔前景。

9月11日,在冠县民俗文化产业园中,冠县葫芦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郭鑫贤正坐在工作台前专心创作。他左手握葫芦,右手持工具,随着针尖在葫芦表皮的不断游走,人物线条与色彩逐渐鲜明起来。

传统葫芦工艺以雕刻、烙画为主,郭鑫贤则结合学习的美术知识,把针画技法创新应用在葫芦上。针画技法是一种刚刚兴起的工艺,弥补了墨刻用线作画不灵活和烙画作品褪色的短处,可以更好地展现图案的色彩感和立体感。

为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郭鑫贤精心准备了水浒系列与三国系列的针画葫芦。这些针画葫芦不同于其他葫芦工艺品,表面更加光滑,一些细腻的纹理也被刻画出来。“古人的服饰非常丰富,色彩也很鲜艳,一般的雕刻葫芦难以将这种人物画像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郭鑫贤说,“针画葫芦以葫芦为纸,以针尖为笔,将人物、山水、花卉、飞禽走兽等刻入画面,细品之下,耐人寻味。”

在悠久历史文化与创新制作技法的加持下,冠县葫芦的销售渠道不断拓宽。2019年,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郭鑫贤依托聊城江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立了民俗文化产业园,投资800万元,占地40余亩,其中包括民俗文化展厅、艺人手工直播厅、葫芦育苗大棚等。

民俗文化产业园投入使用后,每年约有5万人次学生和3万人次游客前来研学、观光,为本村及附近村的村民提供就业岗位80多个。同时,郭鑫贤利用直播大厅对艺术品加工生产过程进行直播,弘扬民俗文化的同时,促进了产品销售,年产值达800万元,在全国葫芦文化产业中单体规模排名第一。“时代在发展,民俗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工艺的创新、销售思路的转变,让特色民俗文化以崭新的方式走向全国市场。”郭鑫贤说。

冠县葫芦文化市场的火热,足以体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捧与热爱。在本次文旅博览会上,郭鑫贤将以葫芦为媒,以文化为题,积极推介冠县葫芦针画技法,让冠县葫芦更好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023-09-14 ——“我要上展会”系列报道之冠县葫芦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8725.html 1 葫芦虽小藏乾坤 文化传承正逢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