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有“好家长” 才有“好家风”
■ 朱海波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一文中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重家教、正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良好家风,无不凝聚着古人智慧、闪耀着时代光芒。
好家风是传家宝,然而好家风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先有“好家长”,才能产生“好家风”。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作为家长,要心胸开阔、境界宏大,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好家风留传给子孙后代,使之成为绵延不断的精神血脉,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如果自己走得不正、行得不端,却要求家人怎样怎样,无异于痴人说梦。《触龙说赵太后》有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林则徐告诫后人:“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些话现在听来仍如洪钟大吕。
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对子女产生影响,也对社会有着深刻影响。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是关系学风、政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大事,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作为人之父母、子女,领导干部关爱家人属人伦常理,无可厚非,然而必须明白的是,对待亲人的爱有无数种,有大爱也有小爱,有的看似爱实则是害,有的看似无情实则是真爱。
如何对待亲人、身边人,考验着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党性,也影响着亲人、身边人以后的人生走向。周恩来同志用“十条家规”告诫进京做事的亲属“完全做一个普通人”;焦裕禄不让孩子“看白戏”,将票款如数交给戏院;孔繁森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对妻子女儿却显得“小气”……老一辈革命家和许许多多优秀共产党员的良好家风,诠释着奉公品德、求实作风、廉洁精神,是我们涵养良好家风的榜样。
毛泽东同志讲,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领导干部须时刻提醒自己,正确对待权力,正确对待亲情,在亲属和子女面前,答好公与私、情与法、人情与原则的“选择题”,不要把给子女留下多少财富、创造多么优越的条件当成爱,而要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自食其力,这是对家人真正的爱,也是对社会良好风气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