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再塑一枚地域文化符号

——第十五届中国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的经验与启示

■ 本报记者 林金彦

金秋时节,聊城“宝葫芦”再一次大放异彩。

10月16日,为期3天的第十五届中国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圆满落幕。本次艺术节全面展示了葫芦文化和产业的巨大魅力,传播了聊城文化品牌,提升了聊城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助力文旅兴市和文化“两创”的同时,书写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搭建一个平台——

“小葫芦”里有“大乾坤”

10月14日—16日,中华葫芦文化园敞开胸怀接纳四海宾朋,来自北京、天津、山东、辽宁、河北、云南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00余家葫芦商户参加本次葫芦文化艺术节。

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地域符号,要传承也要塑造。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葫芦代表着吉祥和繁荣,承载了悠久的文化底蕴。聊城的葫芦产业不仅是聊城经济的亮点,更是中国葫芦产业的重要代表。葫芦文化艺术节的举办,让葫芦从业者有了沟通交流的平台。

本次葫芦文化艺术节创造性地设置了聊城馆、全国馆和精品馆等多个展区。“开幕式当天,葫芦就基本卖完了。”来自甘肃临夏的韩耀祖提前3天就来到了聊城,他带来的福疙瘩葫芦在艺术节受到广泛欢迎。他直言,“从事葫芦加工销售30多年,这是我参加过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体验最好的葫芦文化艺术盛会”。

通过打造葫芦文化艺术节,葫芦产业在聊城实现了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的深度融合,成了富民产业,架起了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桥梁。如今,聊城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葫芦种植、生产、加工集散地,并在新疆、陕西、山西等地建立种植基地,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年综合效益达16亿元,销售额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5%,“买天下葫芦,卖天下葫芦”的集散效应日益凸显。

打造一张名片——

16年成就“葫芦第一盛会”

“当前,葫芦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新赛道,如何以量变促质变,下好先手棋?”“聊城已经实现了葫芦产业‘物以类聚’的产品聚集,精准地满足了‘人以群分’的市场需求,而且打造出‘东昌葫芦’这一品类区隔……”

10月14日下午,在葫芦文化艺术节产业高峰论坛上,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李元元、南开大学著名学者孟昭连等专家学者先后发言,共同探讨了葫芦产业的现状与未来,探索中国葫芦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葫芦不仅是一项产业,更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它融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连接了过去与未来。本次艺术节举办了中华葫芦精品展暨葫芦工艺大赛、葫芦文创产品大赛作品展,展出了黄全华、马江红等众多名家和工艺大师的作品,举办了青少年百米长卷画葫芦、葫芦种植园参观、葫芦展销等活动。

聊城深谙文化对城市品牌的深刻影响,积极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符号。从2007年举办首届葫芦文化艺术节开始,一以贯之、持续发力。经过16年发展,“葫芦行业第一盛会”实至名归。采访中,众多葫芦商户、专家学者对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盛赞不已。“东昌葫芦甲天下”已成为聊城文化产业的一张闪亮名片,为聊城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增添了底气。

走出一条新路——

文化“两创”赋能乡村振兴

在本次葫芦文化艺术节上,我市为中国葫芦工艺制作大师黄全华、工艺美术大师马江红颁发了特聘研究员聘书。黄全华是天津范制葫芦名家,与东昌府区联合打造了高端范制葫芦种植基地项目。作为国内葫芦雕刻代表性传承人,马江红的微雕立体葫芦壁画多次在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

本次葫芦文化艺术节期间,相关合作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的举行,也为聊城葫芦文化产业发展引来众多“金凤凰”。中华葫芦文化园与聊城昆润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益德成(天津)闻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聊城福瑞华堂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分别签约,农业银行为葫芦产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整体授信,助力东昌葫芦品牌叫得越来越响、做得越来越强、走得越来越远。

山东省将发展聊城葫芦产业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聊城市委提出“两级书记抓葫芦”的发展理念,把培育葫芦特色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助力葫芦产业的发展与文旅兴市、“两河”文化紧密相融,聚力推进文化“两创”,赋能乡村振兴,让小葫芦变成了“金葫芦”。

如果说传承述说的是地域符号的前世,那么塑造则孕育着它们的今生。葫芦文化产业已成为聊城市文化“两创”的成功实践,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正如葫芦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的沙画《水城福禄》表演的那样,聊城葫芦文化产业从破土而出的嫩绿细芽,到藤蔓绵延的一架春色,再到寓意兴旺的结子繁盛,正释放着蓬勃昂扬的生命活力!

2023-10-18 ——第十五届中国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的经验与启示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0131.html 1 再塑一枚地域文化符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