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出土磁州窑器物保护利用研究

■ 于中胜 谭相忍

近年来,聊城陆续出土了许多磁州窑器物,但对磁州窑器物的保护和利用研究相对滞后,本文就其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下一步保护利用提出可行性分析。

一、基本情况

磁州窑因古磁州而得名,在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唐《元和郡县志》载:“隋开皇十年(590年)……于(滏阳)县置慈州。”磁州窑创烧于北朝,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千余年来从未间断,形成了庞大的磁州窑系。磁州窑器物主要有碗、盘、钵、壶、盒、炉、瓶、罐、盆、枕等30多种,白底黑花装饰工艺独特,装饰内容涉及民俗、宗教、文学、书法、美术等诸多题材。1918年,巨鹿县农民天旱掘井,偶然发现了宋代古城,出土了大量磁州窑瓷器,自此,磁州窑才引起了国人重视。特别是1997年出版的《观台磁州窑址》,根据地层单位和器物特征将窑址分为四期七段,时间跨度从五代到元末明初,成为后来陶瓷考古研究的范本。聊城市目前研究成果主要有刘善沂先生、郭争鸣先生的《山东聊城地区出土的磁州窑瓷器》,于陆洋先生的《观台窑类型绘划黑花年代考》,任保镇先生、李振路先生的《磁州窑冶子窑址出土器物与研究·代序》和任保镇先生的《山东聊城市出磁州窑型标本简况》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未形成研究性成果。1990年以来,聊城进行了9次考古发掘,例如2016年对东阿县大秦水库北魏末年到后周宋初寺院遗址进行的发掘等,对以上出土的磁州窑器物均未形成研究成果。二是有待全方位深层次进行专题保护和利用研究。比如聊城市目前出土器物在种类、纹饰、技法上的特点与磁州窑窑址出土器物的对应关系,镶嵌、黑剔花、绿剔花、珍珠地等经典器物种类和纪年器物信息掌握还不完整。相关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有待深入研究。三是对聊城京杭大运河在磁州窑贸易水上运输体系中所拥有的重要地位认识,研究不够深入。运河有关遗址的具体情况不清晰,无法根据遗址出土的磁州窑器物对当时的商贸业体系进行客观评价。四是对聊城磁州窑文化遗产整合利用不够。目前,聊城学界和社会公众对磁州窑的认知度不高,在磁州窑出土器物保护和利用研究工作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下一步可行性研究计划

一是开展对聊城市1990年以来古墓葬、古遗址出土磁州窑器物的专题性研究。对出土情况逐一梳理,对磁州窑典型器物、其他窑口的磁州窑类型器物和磁州窑仿定窑、建窑、钧窑器物进行甄别,归纳特征,为断代提供依据。二是提升综合科研能力水平。依托东昌府区博物馆成立科研小组,联合中国磁州窑博物馆等单位形成科研优势。与邯郸磁州窑学会保持密切学术联系。全面加强器物种类、装饰艺术、制瓷工艺、生产年代等基础性研究,阐述中国磁州窑的聊城特质。三是通过加强“运河瓷”磁州窑器物专题研究,突显聊城在京杭大运河贸易体系中应有的重要地位。近年来,“运河瓷”研究方兴未艾,磁州窑瓷器作为“运河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聊城地方文博单位应该积极主动对接山东省考古院、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和运河沿岸城市文博单位,开展相关学术交流。聊城境内特别是冠县、临清运河遗址遗迹众多,建议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在特定范围内开展主动性考古勘探,对大运河文化、商贸作出更加系统的解读。四是提升聊城磁州窑出土器物作为优秀文化遗产的利用水平,使磁州窑专题展览常态化。全面加强在展览、学术交流、考古发掘、文化价值阐释和推广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加宣传效果的广度和深度,真正让文物活起来,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本文为聊城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2023-10-27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0546.html 1 聊城市出土磁州窑器物保护利用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