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舟楫往来进入“高铁时代”
■ 张楠之
济郑高铁的开通,对于每日都有无数高铁列车纵横穿梭的大城市来说,只是又多了一条线路而已,但对处于济南、郑州两大北方省会之间的聊城而言,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标志性事件——这座城市就此正式迈入“高铁时代”。
“高铁时代”的到来,对聊城的意义丝毫不亚于1996年京九铁路的开通,亦不亚于数百年前会通河的凿通使聊城进入“运河时代”。
在古代,京杭大运河就是一条沟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是古代的高速公路。关键是,这高速公路还只有这一条,别无分路,无论物资还是人员,要想快速从南到北或从北到南,都必须经由此路。也正是从那时起,地处鲁西平原的聊城,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文化兴旺发达地区。
了解了聊城昔日的繁华,也就明白了今天的聊城对铁路的渴望之强烈。
1996年,京九铁路贯通,结束了聊城没有大铁路的历史。那是京杭大运河断航百余年后,聊城交通史上迎来的最大喜事。
喜到什么程度呢?
1996年9月1日,天还没亮,十里八乡的人们就跑到铁路边,看第一列火车进站。现场真的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真的是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在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聊城火车站都是聊城人必去的地方,其热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今天的“网红打卡地”。
开通之前,正在聊城上高中的我,也在学校的组织下,跑去京九铁路工地上参加了一次义务劳动。具体做的什么忘了,只记得当时铁轨还没铺上,路基还是一片黄土,我们的义务劳动也更像是一次大规模的“到此一游”,但所有人都感觉既新鲜又兴奋。
大学毕业后到青岛工作,回聊城只能挤一辆到曹县的绿皮火车,晃荡上七八个小时才能到达聊城。儿子出生那天,我就是坐着绿皮车,站在车厢连接处,心情忐忑地晃到聊城,赶去迎接他的出生。
足够久的路上时间,给了我足够多的时间酝酿情绪、畅想未来,但也让我体会了十足的煎熬与心焦。相信有很多在乡或在外的聊城人,都曾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体验过类似的心焦。
同样的心焦,一定也曾让无数聊城人心中升起过对高铁通达家乡的强烈渴望。今日回乡,虽然已经有了更多选择,比如越来越密的高速路网。但高铁的安全、速度和便捷,仍然留给人无尽的畅想。
更何况,于一座城市而言,伴随高铁而来的,并不仅仅是出行的便利那么简单。
对铁路的渴望,源自对过往历史的追忆,更来自对再度复兴的渴望。
迈入“高铁时代”的聊城,向东30分钟可到济南、90分钟可达青岛;向西60分钟可到郑州,并在那里连接起陇海客运专线,直通陕甘疆。
格局打开得更大一些,高铁的开通,东西方向,可以使聊城进一步连接济南都市圈、郑州都市圈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南北方向,可以使聊城进一步连接华北、华南的广大区域,成为人才、物资高速运转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在高铁的带动下,会有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资源来到聊城,使这座城市的投资创业活力愈发强劲,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促进商业地产、文化旅游、娱乐休闲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并为聊城人提供更多“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预计于2026年建成的京雄商高铁通车后,聊城还将成为南北高铁枢纽。而正在规划的聊城到邯郸城际铁路(在山东省内被称作鲁中高铁,跨省之后称作聊邯长高铁),将由山东腹部向西通往河北邯郸、山西长治。
向东,拥有胶济线和鲁中通道两条发展走廊,向西,拥有两条贯穿黄河流域的高铁线路,这是聊城高铁的未来,这里面更有聊城高速发展的未来。
聊城古城中心,已经静静伫立数百年的光岳楼,曾经见证过这座城市的兴盛与繁华,亦见证过大运河竭后的破败与寂寥。
从舟楫往来,到高铁穿梭,换的是时代和人间,不变的是聊城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巍峨依旧的光岳楼,正在见证“高铁时代”聊城的再度兴盛,见证江北水城的高质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