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建链”赋能“产业链”
——茌平区“三链融合”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 本报记者 赵宏磊
11月25日,走进茌平区菜屯镇,到处可见工人们忙碌的身影。该镇成立了木材加工产业链党委,以党组织为“黏合剂”,整合优质资源,使分散的木材加工户抱团发展。
茌平区坚持“抓党建、强组织、兴产业”发展理念,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服务保障抓在产业链上,把人才力量汇到产业链上,推动“党建链、人才链、产业链”三链融合,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红色堡垒,筑在“链”上
茌平区聚焦铝及铝加工、绿色化工、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依托制造业强区工作推进组,整合工信、市场、审批、商务等职能部门力量,发动六大产业链关联企业,成立新型功能铝产品、汽车交通用铝等6个产业链党委,各推进组组长担任产业链党委书记,相关区直单位主要负责人、链上重点企业党组织书记任党委委员,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通的党建工作格局。
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出产业链党委的作用。茌平区将产业链党建工作纳入《制造业强区三年攻坚突破行动落实方案》《产业链链长制工作要点》,区委“一季一调度”、产业链党委“一月一会商”,以组织联网、阵地联建、人才联育、发展联谋、党群联动、活动联办形成党建生态群。产业链党委累计召开专题会、现场办公会28次,推进解决问题22项。
茌平区定期开展“巡链”活动,在资源配置、方向把控、督导落实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建立由信发集团、明大化工等链主企业为主体的党建帮联队伍,今年8家链主企业党组织联合28家链上协同企业开展党建联建活动60余次,引导链上企业党组织抓好组织建设,提升党建聚合效应。建立党建指导员队伍,依托助企专员工作机制,为50家远航企业一对一配备服务专员,3名同志获评市级优秀助企远航服务专员。
服务保障,抓在“链”上
针对服务资源整合不够、配置不充分的问题,茌平区建立“企业点单、党委派单、部门接单”服务机制,从工信、发改、科技、人社等职能部门中择优选取33名业务骨干任产业链党委委员,定期组织开展政企、政银企沟通对接活动,建立吹哨应哨机制,每周走访收集企业待解决问题、需帮扶事项,产业链党委有针对性提供30余项“保姆式”服务。
针对产业链上企业规模不一、属性差异现状,茌平区采用单独组建、联合组建、区域联建等多种形式,从利于产业发展、利于产业链延长、利于活动开展的角度推进链上企业党组织建设。以铝及铝加工产业链为例,依托信发集团链主企业优势,投资420余万元建设1100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融合“党务服务、政务服务、市场服务”三大元素,集成党群共建、项目合作、政策推介、人才招引等四大功能,面向链内企业开放共享,实现“组织联动、阵地联建、事务联商”。
人才培养,育在“链”上
推动链主企业信发集团与山东农业大学在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共建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研究院,每年提供1.5亿元链主基金,用于建设党群服务中心、高端实验室、人工气候室等平台。建成后将有10—20名院士、30名教授、100—150名青年研究人员、300名研究生组成的30个研发团队汇聚茌平,为打造现代设施农业产学研发展融合示范区、建设国家级农业园区提供支撑。
近年来,茌平区发挥信发集团、华鲁制药等博士后工作站作用,引进中国社科院、浙江大学科研团队,促进30余名科研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团队落户茌平、辐射鲁西,累计130余名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与茌平建立合作关系。
依托信发集团,设立茌平区唯一一家“金蓝领”技能培训基地,组织青年工人进行职业资格操作技能学习和考试,强化产业链人才共育、共享。截至目前,累计876人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52人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3人获评市首席技师,2人获评“齐鲁首席技师”荣誉称号。“金蓝领”已成为青年员工们提升技术的“加油站”,为链上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