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辛闸
■ 阴元昆
那一天,我在聊城街头公交站牌查看公交线路,偶然看到“辛闸村”站名。我眼前一亮,想起十三年前探访过的辛闸,急于故地重游。
一日上午,我在市内乘坐K148路公交车出发了。公交车从市内开向北外环,朝着一望无际的原野深处驶去。望着车窗外的乡村风景,我脑海里又浮现出当年去辛闸的情景。
那是2010年初,天气乍暖还寒。闲暇之余,我骑着自行车,在聊城近郊漫无目的地游逛。我沿着一条乡间小路向北,不知走了多少路程,来到一个不知名的村庄前面。往北已无路可走,只有村南一条向西的道路。我沿着这条道路往前走了没多远,面前出现一条干涸的河床,于是便从河堤往北拐。此时,我突然有了一种穿越的感觉,河堤两旁都是老旧的房子,眼前俨然是一条古老的街道,街道尽头露出一棵黑色老枯树的影子。我加快车速往前赶,还没走到老枯树跟前,西侧河道上一座小桥便映入眼帘,而小桥的侧面是巨石垒砌的高大护堤。我忙下车,向路边一位老人询问,得知这里就是大运河上大名鼎鼎的辛闸。
没想到,我就这样与辛闸不期而遇。当时桥下没有水。于是,我便来到桥底,好奇地四处查看。船闸历经数百年的风吹雨打,至今仍保存完好,巨石垒砌的船闸施工非常精细。船闸中间竖立的深深凹槽,镌刻着大运河昨日的辉煌。干涸的河床,消失的船楫,成为凝固的历史。我又回到岸上,看到路边沉睡百年的镇水兽,已经失去原来的模样。船闸不远处的村民家门前,摆放着船闸上穿孔的石质构件。
思绪回到现实,只见K148路公交车颠簸着驶到一条道路的尽头,过了一座小桥,又往西拐。一段路程后,在一个村庄前停下。我下了车,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很快就认出来,当年我是骑自行车从南边那条小路过来的。而眼前这条路,就通往大运河。
我步履匆匆,沿着熟悉的道路往前走。当走上运河堤岸、看到辛闸的那一刻,我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船闸已经修葺一新,桥身也被一座乌黑的木质架构桥所代替;桥面中间安装了带有穿孔的石质构件,它是用来起降巨大闸门的;桥下巨大的石壁,巍然屹立在大运河的碧波之中。在船闸的西侧路边,竖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辛闸”的石碑。看到这些,我感到万分欣慰。
这次重访辛闸,我还注意到,辛闸西边不远处,就是闻名遐迩的南水北调工程,它与古老的船闸相依相偎,河水由南向北缓缓流淌。新建成的济郑高铁高架桥,恰似一条巨龙,自东方奔腾而来,在古老船闸前华丽转身,朝着南方飞驰而去。我相信,这座古老的船闸,伴随着黄河、大运河“两河文化”的发扬光大,正在焕发青春,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