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湿地论坛在我市举行
本报讯 (文/图 岳殿举) 12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国家湿地研究中心、聊城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共同主办,聊城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承办的中国湿地论坛(第七届)暨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聊城举行。
来自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复旦大学、聊城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论坛上,与会专家分别围绕湿地生态监测与功能评估、湿地与碳中和、湿地生态水文过程、湿地与全球变化、湿地生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资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湿地修复与功能提升等7个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
湿地是地球上生态服务价值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固碳增汇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始终高度重视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秉持“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原则,扎实推进湿地保护工作。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湿地二调成果显示,聊城市湿地总面积60.43万亩,包括河流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不含养殖坑塘)、沟渠(不含干渠)及内陆滩涂等5个类型。
近年来,我市突出抓好湿地公园建设,在湿地生态特征显著、自然景观优美的地方建立湿地公园,并通过生态补水、栖息地营造等措施,完善湿地公园资源保护、科普宣教、生态示范等方面的功能,显著提升湿地公园的生态承载力。目前,全市建有省级以上湿地公园5处,其中东阿洛神湖、茌平金牛湖、聊城东昌湖为国家湿地公园,聊城小湄河、阳谷森泉为省级湿地公园,东阿洛神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茌平金牛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被列入省级重要湿地,全市逐渐形成了以湿地公园为主的湿地生态保护体系。
随着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持续推进,我市湿地生态系统不断改善,湿地生态功能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据调查,全市有记录的植物有68科234种,陆生野生动物63科282种,以鸟类为例,物种总数从上世纪80年代的15目36科77种增加到目前的18目55科225种。为有效保护野生动物资源,近年来,我市持续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对鸟类集中分布区、取食区等重点区域开展野外监测巡护,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
为充分挖掘自然资源特点和湿地文化内涵,我市以湿地公园为依托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迫切需求,开展湿地科普讲堂,向中小学生乃至公众输出生态保护经验以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与此同时,我市着力强化湿地保护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世界湿地日、湿地保护法实施等时间节点,积极开展电视、报纸、网络及线下宣传活动,普及湿地科学知识、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弘扬湿地文化,增强广大市民群众湿地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关爱湿地、珍惜湿地的良好氛围。
在聊期间,与会人员还实地考察了东昌湖、位山黄河公园、望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