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阳萌生冬至来
■ 李爽爽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时光的风裹挟着雪花,飘进了冬至。冬至,又称“冬节”“贺冬”,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也是冬季第四个节气。这一天北半球经历着最长的夜,是阴之极致,然阴阳相转,万物潜藏中孕育一阳萌生的玄机。
午后,和老公携手走在小区里,搓着手,哈着热气,一阵冷风抚过道路两旁几近光秃的树木,一切都在瑟缩,我不禁发出“嘶嘶”声,赶紧把双手揣进大衣兜里。“真冷啊,中午都不见太阳!”我喃喃道。“看,有太阳。”老公指了指天上说,“今天冬至,以后的每一天太阳都会越来越近哦。”他总是如此,在最冷的天说最暖的话,在别人看到失望的时候,他看到希望,哪怕只有一点。我抬头望向那颗挂在枝丫间、像个低瓦数灯泡一样的太阳,弥漫的云层几乎把它裹住,但它仍努力散发着烛火一样微弱的暖色。最后的枯叶被寒风吹落,像蝴蝶一样翩然于凛冽,止息于尘埃,大地也收起了这最后的念想。想到今天之后,白昼会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万事万物便有了盼头。我似乎看到风雪覆盖下的树干枝脉流动,根系也在地下蓄力滋长,延伸向一个春天。
冬至,是盛大的人间仪礼。
智慧的古人发现了这天阴阳互转,阳气回归的神奇,冬至被最早确立。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进入新一轮循环,因此又被称为“大吉之日”。早在《诗经》中,这一天,人们烧火焚香祭祖先,祈盼两界同安吉,爆竹声声,香飘万里,是一年中最庄重而欢愉的日子。冬至大如年,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明清时期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冬至,是太阳的智慧哲学。
我们在黑白交替中受惠于太阳的恩泽,也要坦然接受她的山水轮回和雨露均沾。当世界的这头雪冷长河,那头必然温暖如春。然而,光照的边界和时间的接头并不是割裂的,终点亦是起点,从此北半球的冬夜开始变短,白昼变长,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这是太阳的智慧。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山中的泉水开始流动并且温热。因此,冬至不是“行到水穷处”的阳气终结,而是“坐看云起时”的新象起点。冬至,带给我们很多生命的启示。正如每个走到人生低谷的瞬间,再往前,便是上坡。正如“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如“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正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都是万事万物在生命的至暗时刻蓄力而为,是坚持,是信念。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在至暗时刻,坚持做正确的事,做困难的事,做长远的事,只有坚毅的长期主义者,才能真正成为时间的朋友。
冬至,是养生的最佳时机。
寒来鸷鸟归,万物皆潜藏。古时人们在敬天祭祖的同时,也不忘把握休养生息的好时机。《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延续至今的吃饺子、汤圆、馄饨等习俗,也都有消寒养生之意。
一阳萌生冬至来,在这个神圣的节气里,我凭栏倚望,目光穿越万千冰雪的冬夜,似乎看到一场浩大的人间仪礼,那是人们用厚重的仪礼表达最神秘的敬意;似乎闻到了千家万户餐桌上升腾起的饺子香,那是久别团聚的浓情暖意;似乎看到在南半球最遥远的太阳,那是万象更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