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发农村党员活力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 李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而聊城作为传统农业大市,90%以上的国土面积是农村,60%以上的户籍人口是农民,所承受的发展压力更是巨大无比。
农村党员队伍是党和国家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是人民群众的直接联系者,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带头人,农村党员队伍活力状况直接决定着乡村实践的创新程度,影响到农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因此,充分激发基层党员的活力,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才能贯彻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聊城凝聚强大力量。
延伸党员发展触角,破解“后继乏人”难题。由于农村人员外出较多,农村发展出现因“后继乏人”导致的“发展乏力”现象。解决这一问题,抓好农村党员发展是关键。对于农村党员发展,在基层党组织的引导下,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原则,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开展“荐先行动”,通过本人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重点发展“三型”党员,为农村党组织输入新鲜血液。发展“知识型”党员。注重把政治素质好、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知识分子和农业技术人才吸收入党。发展“年轻型”党员。将退役军人、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年轻人中政治觉悟高、“双带”能力强的优秀青年,确定为培养对象,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发展“经济型”党员。加大对乡村振兴中涌现出来的村干部、乡镇企业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致富能手的吸收和培养力度。同时,健全党员发展动态监测体系。坚持把发展党员计划执行情况逐级纳入党建目标管理体系,分级分类建立发展党员联系点,坚持对发展党员工作“一季度一自检,半年一抽查,一年一考核”,做好分析报告、监测评估等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严把好发展党员政治关,推进高知群体发展党员“一增三提”,确保党员发展程序规范、材料齐全、保质保量。
开展先锋增色行动,破解“作用乏力”难题。完善有利于农村党员发挥作用、展示形象的新载体,进一步激发农村党员的工作热情。“点”上发力,构建党建“大网格”。尊重群众的生活习俗和思维习惯,结合社会治理网格的设置,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按照方便集中学习、利于开展活动、有效提供服务的要求,科学设置农村党建网格,进一步划细划小农村党员管理单元。“线”上贯穿,设立党员中心户。每个党建网格设立1个党员中心户,采取村党组织举荐、群众联名推荐、党员个人自荐的“三荐”方式,优先选聘农村无职党员、复员退伍军人党员、离退休(退职)党员干部、党员创业致富能人担任中心户长,承担基层组织协管员、为民服务代理员、富民惠民示范员、社会治安联防员、文明乡风倡导员“五员”职责。“面”上覆盖,健全“三联”管理机制。按照村级党组织联系党员中心户、党员中心户联系本网格所有党员、每名党员联系周围若干群众的要求,形成“村党组织—党建网格—党员中心户—党员—群众”的立体管理网络,压实管理责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立体联动,抓实农村党员分类管理。立足“突出重点、简便易行、便于操作、动态管理”原则,探索实践“头雁领航、强雁带动、归雁回巢、群雁齐飞、后雁跟进”的“雁阵式”精准管理模式,对各类党员实行单列管理,持续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本文系2023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NDYB202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