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年味儿
■ 高岩芳
腊八蒜密封进了罐子,年的门就打开了。“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在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意念里,年味儿今又起。且让我撒开心灵嗅觉的大网,去盘点浸润在一代一代中国人血液里的老家年味儿。
老家年味儿漂浮着故乡泥土的芬芳。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土地是我们由此出走又回归于此的存在。这里埋葬着我们的祖先,也留存着很多童年时的脚印和欢乐。老家的年,在洒扫庭院的尘土里渐渐清晰,有扫帚的印痕、庭前的枣树、巷子里的欢声。在鞭炮特有的热烈烟雾里,去林地请回逝去的先人,满怀着感恩与期许,奉上深邃的供礼,在泥土气氤氲的老屋,高高举起虔诚的酒杯,诉说过往和愿景。
老家的年味儿杂糅着远方游子征衣的味道。有飞机、高铁、轮渡的味道,有南国的软糯和北国的寒冽,有大海的咸香,也有高原的冷香,所有的仆仆风尘在远方的家消解。打开家门的那一刻,漂泊的灵魂仿佛靠岸,而所有人潮汹涌中的记忆瞬间格式化。家养的旺财“呜呜”着扑到腿上,拼命地嗅来嗅去,肯定会嗅到陌生而熟悉的味道。放下行李,一定要去家中仔细转个遍,一切都是那么亲切,是熟悉的样子,是简单却又能让心灵栖息的样子。
老家年味儿是春联静默的样子。“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红彤彤的底子,飘着浓浓的墨香,精致的出句和对句,大气磅礴的横批,是对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浓缩,浓缩成一副春联,春联飞舞着诗经的淳朴、楚辞的娟丽、唐诗的飘逸、宋词的清新,在门楣上坚守属于中华儿女的风骨。这种坚守和执着,是任何人夺不走抹不去的,是老家年味里最含蓄的表达。
老家年味儿是守岁饺子的热气。饺子作为年夜饭的压轴戏,并不在于饺子的量,而是增加了更多的质。团聚的餐桌上,用五颜六色的蔬菜汁和面制作的饺子皮,裹着荤素搭配的饺子馅,用保鲜膜包上小小的钢镚掺在馅里,或者特地包了几个白糖的饺子,看谁能吃到这幸运的饺子。吃的时候一定会告诉小孩子小心点吃,不然“咯嘣”就会硌了牙,要不就是被糖烫疼了嘴。小小的饺子麦香四溢、清香扑鼻,“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放完了鞭炮和礼花,在守岁的关口,听着央视春晚的倒计时,待钟声响起,举国欢庆,老家的年味儿就定格在用笊篱捞起饺子的热气里。
老家的年味儿还有什么?哦!老家的年味儿还有年集上乡土的吆喝声,还有人山人海,年货丰盈的热闹。哦!老家的年味儿还有大年初一拜年的声声温暖,还有远亲近邻茶水话桑麻的亲切。哦!老家的年味儿还有离开故土再次出征的不舍,还有亲人牵挂祝福的泪水。哦!老家的年味儿就是不管你走得再远,也会让你一再跋涉千里去追寻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