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说虎
■ 张爱国
金牛辞岁寒风尽,白虎迎春喜气来。
壬寅年又是一个虎年,虎年说说虎。
虎,是地球上珍贵的大型猫科动物,别称山君、於菟、大虫、封使君。它集天地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经数千万年进化生息繁衍至今。
虎,体魄强健,斑纹华丽,目光犀利,彪悍凶猛。虎,声若雷霆,动若疾风,叱咤山林,所向披靡,被人类称为“百兽之王”。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虎是驱邪逐魔,避灾吓鬼、守财镇宅、祈福保安的神灵和吉祥之物。人们常以“虎啸龙吟”“雄风虎胆”“虎虎生威”等词语表达对老虎的敬畏和推崇。可以说,老虎就是威武、勇猛、强悍、勇敢、危险、争斗的化身。
考古资料显示,我国的虎图腾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六千年前。在河南濮阳仰韶时期的一个墓穴中,就发现了用贝壳镶嵌的青龙白虎天象图。商周秦汉时期,以虎为造型的“龙虎尊”“虎足鼎”“虎食人卣”“石雕虎”“玉虎”“瓦当像砖”更是数不胜数。西安茂陵霍去病墓前令人震撼的大型石雕,就是“伏虎”。
老虎与人类共生,它的形象经历史积淀,早已根深蒂固地扎根在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军事上,一种传达军机命令的工具,叫“虎符”;骁勇善战的将军,叫“虎将”;能攻善守的武士,叫“虎贲”;开路先锋举的是“虎头旗”。在年画上,有“神虎镇宅”图。在儿童衣物上,有“虎头帽”“虎头鞋”“虎头兜兜”“布老虎”。在给孩子起名上,有“老虎”“虎娃”“小虎子”。在成语、谚语上,有虎背熊腰、虎斗龙争、虎踞龙盘、虎口拔牙、虎口余生、虎视眈眈、虎入羊群、狐假虎威、虎头蛇尾、虎啸龙吟、谈虎色变、为虎作伥、虎穴龙潭、老虎屁股摸不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老虎苍蝇都要打等等。在生肖上,虎排在鼠、牛之后,列第三位。
我国数千年的诗文百花园中,咏虎、写虎的词章可谓一朵夺目的奇葩。《易·乾》中的“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阐释了事物的相关性。谢惠连的“猛虎潜深山,长啸自生风”,李白的“笔踪起龙虎,舞袖拂云霄”,辛弃疾的“气吞万里如虎”,汪广洋(一说解缙)的“虎为百兽尊,罔敢触其怒”,彰显了老虎的王者之风、威武之气。杜甫的“虎狼窥中原,焉得所历住”,张籍的”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孔子的“苛政猛于虎”等句,以虎为喻,抨击外敌,针砭时弊,诅咒苛政。然而,储光羲的“寒亦不忧雪,饥亦不食人”、韩愈的“猛虎虽云恶,亦各有匹侪”,让我看到了老虎的另一面。开国领袖毛泽东的“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等名句,艺术地再现了伟人“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傲视群雄、逐鹿中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豪情壮志。鲁迅的”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道出了老虎既威严又有亲情的一面。家喻户晓的“武松打虎”的故事,则是一篇讴歌英雄的赞歌,是山东阳谷的荣耀!
中国历代画虎者众多,可谓人才辈出。晋代的卫协、南北朝的陶景真、唐代的王元、五代的李煜、宋代的包鼎、元代的周耕耘、明代的商喜、清代的高其佩,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但是,由于古人受条件限制,很难见到真正的老虎,他们画的虎,陈陈相因,造型神态在今天看来水平还处于低级阶段。自从清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带来西画素描光影透视元素,才使得近现代画虎者写实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如,张大千之兄张善孖、廖承志之母何香凝、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其峰、天津刘奎龄刘继卣父子、当代冯大中、孟祥顺、则夫、蔡育贤、陈敬蛰、宗万华、汤文选、顾青蛟等。他们笔下,虎,无论工笔写意,均形神兼备,技艺精湛,堪称国内画虎翘楚!
虎,也是濒危动物。据资料显示,地球上为数不多的老虎品种,其中3种已经灭绝。2016年的统计数字,现存的野生老虎不超过3800只。一位动物保护人士说,现在人类的科技水平,可以上天入地,却难以制造出一只大自然中的蝴蝶,更不用说制造出一只老虎。一千多年前,唐代王建的那句“惜留猛虎著深山,射杀恐畏终身闲”,是中国人向世界提出保护虎类的最早宣言!爱虎、护虎、咏虎,是现代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