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势突破后劲足
——聚焦2021年聊城经济数据系列报道之二
■ 本报记者 李政哲 刘小希
1月26日举行的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发展质量实现突破”,这句话引人振奋,鼓舞士气。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2.9%,两年平均增长9.8%,比全国高8个百分点,比全省高6.9个百分点;制造业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5.6%,比全省高7.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9.5%,比全省高19.5个百分点……这些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水平。
过去的一年,聊城发展的“盘子”越做越大,结构越来越优,发展后劲十足。
重大项目支撑有力
作为省市重点项目之一,东昌府区中通新能源汽车升级改造项目新建成的总装车间拥有生产设备400多台套,主要承担年产1万辆承载和非承载式中型客车总装生产任务,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
2021年,聊城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有145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62个,完成投资增长13.9%,占全部投资比重的86.0%;争取2022年省级重点项目137个,创历史新高,其中争取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52个,居全省第4位。
这一年,聊城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建立健全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在全省率先对省市级重点项目实施市级领导联系推进机制,实施要素保障推进机制,建立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确保能耗、土地、污染物排放总量等要素优先保障省市级重点项目,推动了项目数量、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科技创新动能澎湃
2021年底的一项“提名”,令不少聊城人为之振奋。
2021年12月3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对全省34项典型经验做法通报表扬。其中,《聊城市推动1001家规上工业企业建设各类研发机构,带动当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60%》榜上有名。这一典型经验,是聊城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的生动缩影。
过去的一年,聊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持续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在夯实底子、迈开步子、走好路子中,全市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不断激发。
科技创新最终需落地企业。2021年,聊城实现有需求的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48.6%,居全省第4位;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94家,预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0家左右,均创历史新高;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95%,高于全省0.65个百分点,较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提高幅度居全省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8.3%,较年初提高6.3个百分点,提高幅度居全省前列……科技创新已成为聊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大引擎和不竭动力。
改革赋能后劲十足
在冠县,企业办事遇到“疑难杂症”,可以去“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寻求帮助。当地通过“局长陪审”模式,把体制机制方面造成的流程不优、运转不畅问题解决在萌芽中。
我市以改革赋能发展,在全国率先推行市场主体商事登记“四级通办”,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域企业登记“智能审批”、工程施工许可“五证合一”,工程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极简审批模式,将审批时间压缩至最短6小时;全市获得省级及以上领导批示肯定、正式发文推广、现场会推广等改革成果683项,特别是“七位一体”改革落实推进机制在全省推广,使聊城成为全省三个“点菜单”式改革试点市之一……聊城正以营商环境的“绿水青山”,涵养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打造近悦远来的投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