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我成长的精神家园

■ 孙登勇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聊城日报》可谓是伴我成长的精神家园。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除了普及率不高的“农村小喇叭”,乡村的文化生活几乎一片空白。在那个特殊的岁月,非常喜欢看报纸的父亲,经常借屋子糊墙、串亲戚封挂面等缘由,遣我到关系比较好的小队会计登赢哥家找陈年旧报纸,那时的《聊城日报》,成为我获取最多的“奖赏”。时间久了,去的次数多了,不知是登赢哥发现了其中的蹊跷,或是不愿意我经常三番五次地跑腿,每次都会在我需要的张数上再多给几张近期的新报纸。满脸兴奋的父亲,对于借来的每一张报纸,并不急着使用,而是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阅读。现在想来,他读报纸的样子也很好看,趴在桌上,将头深深埋在上面,一行一行,看得非常仔细,那神态生怕遗漏了什么。直到报纸磨得卷起无数细细的毛刺,他才允许使用。就是在他的熏陶下,我成为村里同龄小朋友中懂得最多的孩子。

刚参加工作时,我被分配到一个名叫“樊庄联中”的学校,这是一个只有三排房屋、五个班级,包括炊事员在内共14名教职工的小学校,没有专门的收发人员,校长问我能不能在上课之余,将收发报纸的任务也接过来,我愉快地应允下这个别人看来是“苦差事”的活。

由于赢得了比学校领导还要优先阅读报刊的条件,我每天都会如饥似渴地将学校订阅的报刊先阅读一遍,然后,再分发给领导或年级组等,并且主动拿起笔,将身边的好人好事,按照《聊城日报》发表的文章格式写成稿件,投给报纸和广播电台。从此,我一发而不可收拾,并坚持了几十年,成了到处开花结果的高产作者。由于爱好写作,在那个农村学校教师普遍找“农村姑娘”还被嫌弃的年代,我成了“众星捧月”的香饽饽,收获了理想的爱情——迎娶了一位卫校毕业“吃国家粮”的爱人,被同龄人艳羡得不行。由于经常在《聊城日报》上露名,1990年,我从偏僻乡村调到了县教育局机关专门从事宣传工作,至今,仍耕耘在这片让我迷恋的热土上。

2022-02-10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488.html 1 伴我成长的精神家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