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城融入省会经济圈的产业现状分析
■ 赵宝田 郭涛
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是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的一项省内重大区域战略,对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聊城市加快与省会经济圈其他城市一体化发展步伐,本文试从产业发展一体化的角度,对聊城融入省会经济圈的产业现状加以分析。
一、聊城的区域特征
聊城地处鲁西平原,地势平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3℃至15℃之间,利于农业发展,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是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聊城工业发展迅速,制造业产业基础较好,特别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和化工等行业。
二、聊城融入省会经济圈的比较优势
1.政府支持。2020年6月,山东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力支持聊城融入省会经济圈。聊城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提出“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推进济聊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推进“规划一体化、交通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生态保护一体化”等“五个一体化”,在基础设施、产业协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出台发展意见,以促进聊城与省会经济圈其他地市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
2.区位优势。聊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网络便捷,与省会经济圈主要城市之间有高速公路、铁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相连,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具有“江北水城·两河明珠”的城市格局和品位。
3.产业互补。聊城与省会经济圈内城市的产业结构有一定的互补性。济南是山东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聊城则以农业、制造业、能源和化工等为主导产业。聊城新兴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经济发展基础比较厚实、交通等基础建设快速改善,为融入省会经济圈,实现产业合作优势互补奠定了基础。
4.人才优势。聊城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人才储备充足。同时,还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三、聊城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1.现状:聊城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山东三大粮仓之一,蔬菜生产大市。目前,聊城正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医养健康产业、新材料产业、有色金属及深加工和纺织服装产业等特色产业。聊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组合多元且资源禀赋高。总结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两方面最突出的特色,可概括为“河湖泉田林,城镇塔楼村”。总体来说,聊城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多元化。
2.问题:聊城经济总量较小、人均水平较低,产业规模偏低,部分产业层次偏低。与省会经济圈其他六个城市相比,聊城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重点产业拉动力不强。同时,因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聊城的资源区位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另外,聊城还存在产业对接和融入工作在多个领域涉足不深、融入进度不快,与其他兄弟市县产业合作的契合点不多等问题,尚未形成产业上全面对接的有利局面,尚未有效将区位优势转化成为产业竞争优势。
3.建议:一是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政府应制定更加明确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向特定领域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简化行政手续、降低税负等措施,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吸引更多企业来聊投资兴业。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与高校等机构合作,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总之,聊城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聊城实践新篇章。
〔作者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聊城融入省会经济圈的产业定位及对策研究”(编号:NDYB202304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