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两河之约 共享齐鲁美食
——山东省首届齐鲁小吃文化节暨红红火火过大年活动侧记
■ 本报记者 赵琦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齐鲁大地上每一道小吃的背后,都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折射出独特的乡风民俗。1月27日,山东省首届齐鲁小吃文化节暨红红火火过大年活动在聊城启动,整个活动现场热火朝天、人头攒动,布展区域各类美食琳琅满目、特色鲜明,充分展现了齐鲁餐饮产业的发展活力。
本次活动以“小吃大产业、红火过大年”为主题,由山东省商务厅、聊城市人民政府、山东广播电视台和山东省精品旅游促进会主办,聊城市商务局、东昌府区人民政府、山东省饭店协会等单位承办,旨在推动小吃产业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小吃文化与年节文化有机融合。
本届齐鲁小吃文化节由7个板块组成,包括小吃评展、小吃短视频大赛、年货大集、文艺演出、新媒体营销技能培训、小吃产业高质量高峰论坛和东盟10国特色产品展销,特别邀请中国东盟商务协会组织相关国家的美食参加展销,增进中外美食文化交流、让鲁菜走向世界。
据统计,本次活动全省共有近千道地方小吃报名参加,仅聊城市就一次推出了108道地方小吃,进一步展示了“两河”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400余名来自全省各地的餐饮工匠齐聚聊城,各展风采,500余条短视频参与本届小吃节的视频作品大赛,角逐“最佳创意奖”“最佳传播奖”“最佳制作奖”三项大奖。
小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现,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齐鲁大地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以聊城为核心的鲁西地方风味是鲁菜的重要支派,黄河、大运河的交汇孕育出众多特色美食。聊城美食小吃“融汇八方、自成一派”,既有名相伊尹“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历史渊源,亦有满载百姓烟火、市井记忆的运河风情;既有“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水浒好汉万丈豪情化作的百款菜品,还有“阿胶一碗、芝麻一盏”,让心灵找到安宁的养生文化。
活动现场,我市展陈的小吃既有传承几百年的济美酱菜、魏氏熏鸡、潘家驴肉等老字号,也有技艺精湛的空心琉璃丸子、托板豆腐、什香面、沙镇呱嗒、八批果子、高唐老豆腐等非遗美食。本次活动将美食文化与年节文化有机融合,营造“红红火火过大年”的氛围,为龙年新春的到来增添一份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息,为天南海北回家过年的山东人呈现出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齐鲁小吃齐聚聊城,赋能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助力城乡节日消费,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行动和举措。“本次活动作为2023年‘山东暖冬消费季’的重要活动之一,是聊城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激发餐饮消费潜力的务实行动,也是繁荣活跃春节消费市场,推动全省小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希望广大市民朋友在聊城品味地道的齐鲁美食,感悟齐鲁饮食文化的美妙风情,乘兴而来,满载而归。”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蔡玉祥在致辞中表示。
感受一座城,爱上一座城,“味道”是最好的选择。诚邀八方宾朋以小吃节为平台,走进运河古都、品鉴齐鲁美食、乐享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