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值万金

■ 若水

我们村是鲁西北平原上一个不平凡的村子,村子里有一所建校百年的孟营小学,学校的存在,改变了世代以耕作为生的农民的命运,也改变了我们家的命运。革命年代,我们村有文化的青年很多都加入了党组织。我的曾祖父孟景侠以学校教员的身份作掩护,为党开展工作,学校成为革命的秘密联络点。因为文化高,能力强,工作出色,1941年他被选拔为南下干部,千里跋涉挺进云贵川。

新中国成立后,我的爷爷也去了南方工作,当时我的父亲只有9岁,和奶奶、叔叔在老家生活,母子三人相依为命。爷爷工资不高,寄回来的钱少得可怜,奶奶体弱多病,经济的拮据,物质的匮乏,让父亲从小就练就了一份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性格。为了生计,父亲读到小学三年级就万般不舍地主动辍学了。作为兄长,他要把上学的机会让给弟弟。而叔叔那时顽皮、淘气,不愿上学,于是经常偷偷地逃出校园,去河里捉鱼。父亲知道后,大中午跑了四五里路把他逮回来,一直拽着他到了村里的水井旁,把他摁在井口,问他以后是否好好学习,再逃学就把他推到井里。叔叔看着父亲焦急忧虑的眼神,吓得答应了。从此,他发奋学习,考上了高中。看着瘦弱的兄长整日在田里忙碌,舍不得吃一点好的,叔叔毅然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参军去了部队,并以出色的表现不断晋升,成为当时二炮最年轻的军官。

父亲虽文化不高,但非常聪明,爱摆弄机械。那时公社里有几台拖拉机,父亲不但学会了开拖拉机,也成为公社里唯一一个会修拖拉机的人。他的钻研与努力使他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他被送进了公社办的工厂,成为一名技术非常过硬的技师,有时还被城里的工厂请去帮忙维修设备。

父亲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只要他能帮上忙的,都不遗余力,他的热情与无私,在十里八乡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1963年,冀中平原发生特大水灾,政府安置了河北馆陶县的灾民在我们蒋官屯公社的周边村庄。梁奶奶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来到了我们村。那时物资匮乏,国家安置灾民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他们的生活仍面临很多困难。在那个年代,父亲硬是把母子三人留在了家里,一住就是多半年,有好吃的自己都舍不得吃,送给他们,对他们非常照顾。梁奶奶过意不去,让他的大儿子和父亲拜了兄弟。直到现在,梁奶奶的孙子又在我弟弟的公司工作,弟弟对他们一家也很照顾。五十多年了,两家的情谊越来越深,亲如家人,这在我们当地也是一段人尽皆知的佳话。

依曾祖父的意见,让父亲再去读几年书,找个合适的正式工作。但父亲拒绝了,一方面怕影响曾祖父的声誉,另外一大家人需要照顾,这个担子,他不担谁来担!家里生活再艰难,父亲在物质上从没有张口给曾祖父要求过什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字支撑着父亲,直到今天,还是他心中不变的信念。

“爷爷那一代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为我们打下的江山,再难,没有他们难,再苦,没有他们苦!他们是无瑕之玉,是国家的人,我能骄傲地说我是他们的后人,就是我最大的财富。”父亲从没有因为曾祖父身居高位而想沾光发财,“孩子好好教育,都是能成事、创业的人,孩子不是靠继承遗产活着的人。”

而今,我们兄妹四人,都已成家立业。每当节假日,我们围坐在父亲的身边,望着他饱经沧桑与慈祥的脸,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敬意。春节假期,我们一起看央视的“家风调查”时,父亲感慨不已:“一个国家,只有不忘本,才有希望。”我问父亲:“我们的家风是什么?”父亲说:“你们不都早已知道并身体力行了吗!”我们异口同声地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善以待人,乐观处世。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叫好汉。”

家风是什么,我认为是一个家族、一个家庭几代人累积起来的为人处世的风格、风范。家风是几代人的言传身教,并深植于孩子们的心中。宣扬良好的家风,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好家风是瑰宝,应该代代传承。

2024-03-20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7371.html 1 家风值万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