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在溪头荠菜花
■ 张颖
春雷响,万物生。惊蛰过后万物复苏,田野间不少野菜争先恐后地冒了出来,其中荠菜是最早冒头的野菜之一,也最受人们青睐。
作为春菜里的“鲜味代表”,荠菜被视为春天的象征,素有“野菜之王”的美誉。正如《诗经·邶风·谷风》里写的:“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因为荠菜味道甘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先民们就有吃荠菜的习惯了。
荠菜生命力极强,只要是有土的地方,公路边、水沟旁、石缝间,甚至城市绿化带的缝隙里、草坪上,都能看见它的身影,李时珍说:“荠生济济,故谓之荠”。荠菜还极为耐寒,即便是严冬时节它也能安然度过,待到春风拂过大地,荠菜就早早醒来,呼啦啦地长成了一丛丛、一片片。
春天是一个可以用美食来回味的季节。春节期间最适合亲近家乡的土地,更适合与刚刚熬过严冬的荠菜去亲近一番。提篮拿铲阔步走向家乡的田野,去地里挖荠菜是最好的节日消遣。这时候采摘野生荠菜需要很好的耐心和细心,这些经过严冬考验的小精灵还没有展露出碧莹莹的身姿,而是紧贴地面,呈紫中微微带蓝的颜色。不过,荠菜的样子很好辨认,叶子呈锯齿状,表面还带着一层小茸毛,细细搜寻也能收获颇丰。
采摘回来的荠菜,首先要摘除黄叶,抖落泥土,用清水冲洗干净。为了保留荠菜的水分和新鲜度,最好在清水中浸泡一会儿,以更好地去除表面的污垢和农药残留。将荠菜从水中捞出,再用热水烫过,它就褪去了暗淡的样子,恢复了翠绿的颜色。这时候将荠菜挤干水分,不管是用来做包子、饺子,还是烙馅饼、做汤粥,或者是凉拌,都是难得的美味,足以慰藉我们渴望野菜清香的味蕾。
在我们北方,荠菜最常见的吃法是做饺子。将荠菜切碎放入盆中,加入虾皮、盐、味精、酱油、葱花、素油、麻油拌匀成馅。把面粉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搓长条切小剂,擀成饺子皮,包入馅料,捏成一个个胖乎乎的饺子,下入沸水锅内煮熟捞出,就可以尽情品尝春天的味道了。
荠菜最本味的吃法应该是凉拌、清炒、做羹汤和煮粥。凉拌荠菜是我的最爱,将荠菜清理干净,焯熟切碎,加入香干丁、熟花生碎,撒入细盐,点上麻油,翻拌均匀,美味即成。用荠菜做汤、煮粥也很不错,荠菜鸡蛋汤、荠菜豆腐汤、荠菜猪肝汤都十分可口美味。
俗话说“阳春三月三,荠菜赛仙丹”。荠菜不仅味道鲜美,还是蔬菜中的“含钙高手”,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春食荠菜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还能降低血压、健胃消食。荠菜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入药,有和脾、利水、止血、消炎明目之功效,《本草纲目》中说:“荠菜,释名护生草;气味甘、温、无毒。”
荠菜萌于严冬,茂于早春,是春天的使者,自古以来都是人们舌尖上的美味。“春日春盘细生菜”“盘装荠菜迎春饼”,唐代的“春盘”、宋代的“春饼”,主要食材都包含荠菜,可见春天的荠菜多么受人欢迎。古人不但爱吃荠菜,还留下了众多描写荠菜的诗篇。陆游的《剑南诗稿》中就有不少食荠赞荠的诗句,如:“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手烹墙阴荠,美若乳下豚”“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等等。辛弃疾《鹧鸪天》中一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语言简洁质朴而又极具张力,可谓千古佳句。
四季更替,应时而食。荠菜的珍贵还在于采食季节极短,和暖的春风吹过,待到清明前后荠菜开出星星点点的洁白花朵,就过了最好的采食时节,清香可爱的荠菜只能看不能吃了。但如今生活便利,吃荠菜也不必再如苏轼那般“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而是已经超越了季节,只要在春天里把荠菜焯水后放进冰箱冷冻,就能随时吃到“春天的味道”。
春光不可辜负,春天的荠菜也不可辜负。阳光渐暖,春色渐浓,鲜嫩可口的荠菜在松软的泥土里慵懒地伸展着腰肢,叶子在阳光下绿得发亮,正是一年中最鲜嫩可口的时候。不妨趁着周末,带上孩子,走进大自然,寻找鲜嫩的野生荠菜,开开心心地把春天的味道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