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实地探访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
严把疫情防控“最后一环”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2月9日下午4时,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戴着口罩、手套和头套等防护用品,“全副武装”的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车队队长谭才金开着医疗废物转运车,来到市定点救治医院的隔离点收运涉疫情医疗废物。15分钟后,谭才金把4个周转箱搬进车厢,锁紧车厢门、签完字后,驾车驶往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
下午5时,车辆来到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工作人员把医疗废物卸到废物贮存冷藏库后,医疗废物通过传送带,被传送到自动提升机、混合进料斗、推杆给料机,经电脑控制后传送到一级破碎混合消毒系统,经过消毒破碎后,进入二级精细粉碎系统,被分离成无污染的废气和固体废物。
医疗废物,指的是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被称为“顶级杀手”。疫情医疗废物处置成功与否,关系着阻击疫情的最后一道防线能否守住。自疫情发生以来,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全员出动,在疫情防控阻击战背后与病毒“亲密接触”,守卫着最后一道防线。
“病毒这么凶,谁不怕?但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决不能退缩。我们共有收集车辆14辆,负责360个收集点的收集工作,每天行程800多公里,处置医疗废物十几吨。2020年,共收集医疗废物3802.17吨,其中涉疫情医疗废物95.62吨,并全部处置,覆盖率达到100%。2021年,共收集处置医疗废物3854.62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负责人谭景武告诉记者,中心担负着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的收集和集中处理工作。
记者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的控制室里看到,收集系统全部采用数字化管理,车辆的实时状态以及医疗废物的交接、运输和处置,全程在监控下进行,形成闭环管理,有效规范了整个处置过程。
“新冠病毒确实让人产生了一定的恐惧感,每天与医疗废物接触,存在较高风险,大家的压力很大。”面对疫情,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购置了备用处置设备和5辆专用车辆,安排专人收集、专门处理、专门交接涉及疫情医疗废物,做到日产日清。
“高温焚烧工艺虽能在短时间里完成医废量的减少,但缺点在于成本高,易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我们新引进的处置系统则采用规范的干化学处理法,具有高效环保的特点,不产生二次污染。消毒后的废气经除尘、过滤净化无污染后进行排放,残渣可以进行焚烧发电,实现了环保资源的循环利用。”谭景武说,如今,中心已初步形成了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处置一条龙机制,实现了医疗废物的集中无害化处置。
“我专门负责收运与疫情相关的医疗垃圾。在抗击疫情最紧张的时候,市区定点医院、隔离点有10多家,每天往返两三趟,一天收运3车半,一车装96箱,2吨多。随着疫情的好转,现在的涉疫废弃物减少了,每天的工作量也明显减少。”作为运送队队长,谭才金毫不犹豫地带头站到了抗疫最前沿,“防护服密不透风,搬箱子时,闷出了一身汗;护目镜太紧,勒得人头脑发晕。那时候,担心传染,我们都不敢回家,吃住在单位。”
在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像谭才金这样,每天与医疗废物“亲密接触”的共有35名一线工作人员,正是他们的坚守和负责,保证了全市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