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夯实绿色本底 以更高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
——我市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本报记者 李兆宪
本报通讯员 沈潜
聊城,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因水而名,有着城水相依、蓝绿交织的生态优势。“城、市、河、湖”的独特格局,让“江北水城·两河明珠”的美名享誉大江南北。近年来,我市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三水” 统筹 协同防治
3月22日,在临清著名古建筑群鳌头矶附近的运河畔,不少市民到此感受春天的美好气息。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景观,让临清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别样风采,也彰显出我市坚持“三水”统筹治理的显著成果。
建设“六个新聊城”的美好愿景提出后,我市紧紧围绕“建设时尚宜居的美丽新聊城”目标,不断加强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着力将流域污染治理转变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协同治理、统筹推进,把生态用水保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强化城镇水污染防治,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聚焦流域的重要生态空间、河湖的生态缓冲带、流域的水源涵养区,明确这些重要空间的生态环境功能需要,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推进美丽河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美丽水环境的生活需要。
通过实施“三水统筹”,我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更加完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要素系统治理格局基本形成,为推动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培育绿色化、低碳化新质生产力打下坚实基础。
“三位一体” 高效管控
打赢“碧水保卫战”,强监督、严管理是关键。只有不断提升监管能力,才能交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生态答卷。
今年2月,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聚力攻坚突破年”动员大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全市高质量发展“聚力攻坚突破年”动员大会、全市一季度“开门红”暨聚力攻坚突破动员部署会议精神,强调要不断创新和探索攻坚战举措,持续提升管控成效。
近年来,我市生态系统创新打造集“巡查、监测、监督”于一体的链条监管模式,以落实重点断面巡查、数据预报预警、超标督办等制度为抓手,进一步压实属地监管责任。同时,持续开展冬春季水质保障、汛前隐患排查整治、入海河流总氮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专项行动。2023年,全市共计开展巡河检查5000余人次,获得监测数据35000余个,推送办结河流断面督办信息2600余条。
为了进一步提升监管质效,我市积极探索建立排污许可全链条“一证式”监管体系,完成“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动态更新,并充分利用在线监控、用电监控、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执法检查。“2023年4月,我市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便已投入运行,在全省率先实现污染源质控检查网上办理,利用创新手段实现了对排污单位全方位、无死角监管。”聊城市环境信息与监控中心主任赵友杰介绍,该平台目前已收集各类数据5.6亿条,且每日新增数据20万条,为全市科学、精准治污提供了强大数据支撑。
“三员协力” 数据为本
排放源统计是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其统计获得的数据是制定各类污染防治规划及其防治成效评价的关键依据。
为保障我市2023年度排放源统计年报工作顺利开展,聊城市生态环境局主动作为、精准施策、用心服务,着力强化数据审核和现场复核,落实全过程质量控制,全力当好统计政策“宣讲员”、填报指导“服务员”、统计数据“质检员”,高效推进排放源统计年报工作,确保生态环境统计数据真、准、全,为生态环境决策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截至目前,全市983家工业源及集中式治理调查对象已全部完成数据采集。
如今,“依水而居、傍水而嬉”已成为聊城市民群众可感可触的生态福利。日益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正成为聊城儿女幸福生活的持续增长点。“我们将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部署要求,以更高标准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以更高水平写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努力夯实聊城高质量发展绿色本底,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聊城贡献环保力量。”聊城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