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孔繁森精神的主要内涵

■ 王乐 周燕燕

孔繁森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孔繁森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

一是忠诚意识。孔繁森于1961年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到聊城技工学校工作,1979年深入西藏。他始终铭记党员义务,服从党组织的安排,不计个人得失。参军后的孔繁森被分配至原济南军区总医院通讯班服役,然而,通讯班的工作以处理医院以及其他部门之间的书信、文件等为主,与想象中的军旅生活相差甚远。当其他战友向孔繁森表达了同样的困惑后,孔繁森却说:“趁着年轻,多向组织作出一点自己的贡献。”当想象和现实不一致时,孔繁森没有不满和迷茫,反而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贡献自己的力量。来到西藏后,面对艰难的自然条件,一些同事不免产生了畏难情绪。孔繁森却不以为然,他始终认为,服从组织的安排是党员的义务,党把建设西藏的重要任务交给他,是对其党性和能力的考验。正是这样一种信念,支撑了孔繁森在西藏地区的岁月。孔繁森对组织安排的服从与坚定的信念凸显了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意识。

二是奉献意识。西藏地区常年处于高寒冻土的状态,自然条件恶劣,在此开展工作,需要克服巨大的困难,时刻考验着党员的奉献精神。1988年孔繁森来到拉萨后,便立即开始了调查研究,全方位了解全市的教育情况。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孔繁森就走遍了辖区内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走访了600多名教职工。途经一些汽车无法通行的地段,孔繁森仍不放弃,“汽车无法通行,我们还有双腿,我们走过去”。在此期间,他组织召开了几十次相关会议,拟定了教育发展方案,并向拉萨的教育工作提出“四个一些”的要求:起点低一些、讲解细一些、联系多一些、辅导通俗一些。1992年,孔繁森结束了第二期援藏工作,无论是出于自身身体情况还是家庭具体困难,孔繁森都可以选择回到山东。但是面对组织的挽留,孔繁森选择担任阿里地区地委书记,将无限的热爱与责任都奉献在了西藏地区。孔繁森舍小家、顾大家,是优秀的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情况下为民奉献的精神典范。

三是进取意识。越是伟大的事业,往往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是需要开拓创新。在阿里任职期间,孔繁森勇于担当、积极作为、锐意进取,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开创了经济发展新局面。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孔繁森反复思考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问题。在深入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孔繁森在阿里地区开始了“更新观念”的活动,破除旧有观念,宣传改革开放思想,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阿里地区是我国边境线最长的地区,孔繁森充分运用开展边境贸易的有利条件,加强了普兰边贸市场的建设,开展了“首届普兰八一边贸物资交流大会”,使原本处于封闭经济状态的阿里地区开始有了外贸活动。当地经济发展逐渐向好的同时,也加强了与邻国的友好往来,促进了民心互通。孔繁森在阿里地区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更新观念,开展外贸工作的经历切实彰显了优秀共产党人的进取精神。

新时代共产党员要积极学习孔繁森精神,深刻领悟其精神内涵,争做孔繁森式的好党员好干部,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聚力攻坚突破,奋力谱写现代化强市建设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讲师团,本文系2023年度聊城市社科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

2024-03-28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7806.html 1 新时代孔繁森精神的主要内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