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优势锻长板 推进农业强市建设
■ 刘聪
2024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努力推进农业强市建设,探索打造具有平原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我市立足市情农情,借鉴贯穿其中的理念、思路和方法,有机转化运用到乡村振兴全过程各领域,对乡村振兴工作部署不断深化创新,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是立足农情,特色为王。“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认清区位优势至关重要,要科学把握差异性,注重地域特色,深入挖掘资源禀赋,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打好农业“特色牌”,立足历史传统、产业基础,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具有超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的产业品牌,如具有开发和塑造潜力的“聊·胜一筹!”“聊城新三宝”等。通过树立一批品质过硬、信誉度良好的农村精品来提升乡村知名度和影响力,营造更加具有竞争力的营商环境,让本土乡村品牌走出去,让更多资金技术走进来,以此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以实现农民能够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二是精心育才,服务乡村。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全力建好乡村振兴本土人才“蓄水池”,锻造出一批资源与技能兼备的致富带头人、种植养殖能手、经营能人等投身农业科技服务。以“杜站长工作室”模式为样板,在全市全方位推开,带动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成为乡村振兴重点培养和使用的人才。出台一系列配套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创新政策措施,尤其在资金支持、创业培训、人才聘用、职称评聘等方面,为“乡创客”筑好梧桐巢。同时完善激励机制,给予政策扶持、项目倾斜和技术帮扶,给予充足的成长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带动和激励更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
三是文化自信,助力乡村。乡村振兴的底气,在于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如果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如何用好乡村文化资源,要从乡村文化的基础和特色出发,提高文化建设与服务的适应性,传承和发展乡村的本土优秀文化。近年来,聊城市聚焦乡村文化振兴重点工作任务,深挖“两河”文化资源,着力丰富载体、夯实阵地、创新形式,构建起具有聊城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发展新格局。除了传承和发展本土优秀文化之外,还要大力培育传承良好家风和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多管齐下助力乡村振兴。
四是科技创新,赋能乡村。科技创新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大内生动力。为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我市聚焦良种强基、良法增产、良机提效,加快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同时激发农业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农机装备体系,进一步发展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传统农业中的应用,如电子身份证、智能温室等,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
五是强化领导,引领效能。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要不断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和工作长效机制,配齐配强村级班子,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实现有效立体覆盖。压实“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以求真务实优良作风,促进新村由“形合”到“神合”转变。
(作者单位:中共东昌府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