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胡同传佳话

■ 姚忠贤 贾学进

应邀参加由聊城市社科联立项的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山东琴书《仁义胡同的故事》”创作团队,作为词曲作者,我们倍感荣幸和责任重大。从采风到文稿、曲谱形成乃至排练首演录制完成,一路走来,既有创作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更多的是我们对聊城这座江北水城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仁义胡同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东关大街傅斯年陈列馆的东侧。傅斯年的七世祖傅以渐(1609年—1665年),是清朝开国第一位状元,官居内翰林秘书院大学士、国史院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等职,曾是康熙的老师,仁义胡同的故事就发生在他任职期间。

说起仁义胡同,全国不下百余个,虽然地理位置不同,但传说故事相似,且都引用了“千里投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究竟诗出何人,至今无考。有人说,作者是清朝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1637年—1708年),笔者不敢苟同。因为傅以渐生于1609年,长于张英28岁。张英“让墙”的时候,傅以渐让墙的故事早已发生了,因此,前者怎么会引用后者的诗句呢?当然,我们也没有证据说诗的作者一定是傅以渐。据旧《朝城县志》记载,明朝嘉靖年间,莘县朝城镇就有仁义胡同的故事:明朝大臣江东(1508年—1565年,官任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协理京营戎政江东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宣大总督)的家人因与邻居之间发生宅基争端而写信求助,江东回信写的也是这首“让墙诗”。显而易见,这说明至少在明朝时就有了这首诗,此后的任何人都不应是原创作者,只是引用。因此,说张英是“让墙诗”作者毫无依据。

目前可查证的资料显示,全国有仁义胡同百余条(或名“三尺巷”“六尺巷”),到底哪家是正宗,姑且不论,笔者以为,单就聊城傅氏家族的仁义胡同而言,有两点与众不同:

一是独特的自然景观。众所周知,聊城被誉为“江北水城”。东昌湖、大运河,两水交流环城,水域面积与西湖相差无几。正如《仁义胡同的故事》中所描述:“美丽的东昌湖碧波荡漾,大运河腾细浪扬帆起航。傍绿水,仁义胡同传佳话,胡同里的故事话儿长……”好一幅美丽的江北水城画卷。

二是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据县志记载:傅以渐是康熙皇帝的老师,也是他很器重的老臣。当康熙南巡路过东昌府,得知发生在傅以渐家让墙的故事之后,感动不已,钦赐御匾,挥毫写下“仁义胡同”四个大字。这是一个标识性的历史事件。自此,聊城仁义胡同名声大振。

作为文艺创作,在塑造人物、故事情节上的虚构和拔高,是一种手段。但对于聊城仁义胡同这种历史题材,虚构拔高的创作手段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傅以渐这个历史人物是真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也是真的。真人真事且有情有趣,正是作者所觅到的最好素材。用山东琴书这种古老的非遗文化形式,原汁原味地去重述当年的故事,足可古为今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讴歌新时代新人新事新风尚。

《仁义胡同的故事》经青年艺术家王萌演唱,知道聊城仁义胡同的人多了,爱听琴书的人多了,讲仁义和谐与人为善的人多了,足矣!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将作品进一步加工完善,提高艺术质量,更好地去为人民大众服务。

2024-05-23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0808.html 1 仁义胡同传佳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