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育学生人文素养

■ 王敏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地理学科不仅承载着空间认知与环境理解的重任,更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人文关怀的种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融合文化、历史与社会元素,有助于学生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去观察世界,以更加深刻的情感去体验生活。

在地理教学中,应高度重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涵盖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此时加强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理解,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整合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研究,结合地方特色和文化背景,设计富有情境的教学活动。例如,在讲授中国地理时,可以引入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古代贸易路线背后的文化交流;在讲解世界地理时,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节日习俗,让学生体会全球文化的多样性。

开展实践活动,强化体验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实地考察等活动,比如,访问当地的博物馆、历史遗迹或生态保护区,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地理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此外,通过模拟联合国会议、国际文化节等形式,鼓励学生站在不同的文化视角思考问题,培养其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渠道。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虚拟现实(VR)、在线地图和卫星图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壮丽与脆弱。同时,网络平台上的公开课、专题讲座和互动讨论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使他们能够在探索中不断深化对人文地理的认识。

创新评价机制,关注素养发展。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往往侧重于知识点的记忆与再现,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估。因此,教师应改革评价方式,引入项目作业、口头报告、反思日记等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全面考察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批判思维、创新意识和责任感等人文素养要素。

初中地理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平台,更是塑造学生人文精神的摇篮。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拓宽学习路径,我们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同时也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户。让我们携手在地理教育的田野里耕耘,期待每一粒种子都能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人文之花。

(作者单位:莘县新城实验学校)

2024-05-28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1110.html 1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育学生人文素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