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
■ 梁飞 刘婷婷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实现粮食增产提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确保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作出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山东作为全国农业发展的“排头兵”,要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必须落实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产业融合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齐鲁粮仓”现代化发展。
落实落细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是种粮的主体,是“三农”中唯一具有能动性要素的主体。建好“齐鲁粮仓”,关键在于有效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第一,进一步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及自然灾害农业补贴等政策,持续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第二,改善提升农机装备、农田水利和仓储物流等设施条件,从耕地、种子、农机、水利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发力,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效率。第三,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在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上狠下功夫,向规模经营、加工增值要效益,强化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发展红利。
深化农业体制机制改革,拓展“齐鲁粮仓”发展新空间。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要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焕新,增强农业发展动力。其一,产业融合带动农业发展。粮食产业经济越发达,产业链条越完善,粮食安全基础才能越牢固,抵御风险能力才能更强。要增强全产业链条韧劲,打造农产品产业加工集群和优质农业品牌,如“聊城新三宝”,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赋能“齐鲁粮仓”建设。其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树牢大食物观,深挖设施农业、畜牧业、海洋渔业生产潜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大农业观,将生产视角拓展至山水林田湖海草沙等多元空间,加快国土资源的综合性利用开发。其三,深化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联农带农的农业全产业链,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拓展农业产业增值增效空间。
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齐鲁粮仓”现代化。建设高水平“齐鲁粮仓”,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第一,通过使用新技术不断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拉长“齐鲁粮仓”发展短板。以新技术为引领,结合新生产要素、使用新型劳动工具和新型劳动对象,将主要集中于耕地经营的单一、平面小农业改造为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大农业,使“齐鲁粮仓”由单一的粮食供给功能向文化、教育、生态、康养等功能发展。第二,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生产理念的绿色变革,引入更加前沿、低碳、绿色的农业先进技术,切实提升农业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能力,摒弃粗放式、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促进“齐鲁粮仓”绿色低碳转型。第三,构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产业格局。以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抓手,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迭代转化和实际应用,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类脑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智能化通用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农业,持续推动“齐鲁粮仓”与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先进农业生产力质态,不断推进“齐鲁粮仓”现代化。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