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时代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浅议
■ 张黎
在数字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转型的新引擎。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其发展和完善也必须与时代同步。因此,探索“互联网+”时代下复合型法治人才的培养机制,不仅是法律教育领域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
面对日益复杂的法律问题,“互联网+”时代复合型法治人才需要具备深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强大的跨领域协调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培养复合型法治人才不仅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对于维护公民权益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法律领域的专业从业者知识结构单一。法律从业者的教育和培训侧重于传统法律知识的学习,对于跨学科的知识,如医学、经济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储备。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限制了他们在解决涉及多领域交叉的法律问题时的视野和能力,导致无法适应变化多端的法律实务,影响法律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二是法律领域的专业从业者难以满足“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渗透于司法的要求。现行的法学教育体系和司法实践机制未能及时适应这种技术革新的速度,导致法律领域从业者在面对智能化司法工具和大量电子数据时,缺乏必要的技术处理能力与判断力。
完善“互联网+”时代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着力推动法学与其他专业深度融合,深化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建议法学院与不同学科的院系合作,开发交叉学科课程,如法律与经济学、法律与信息技术、法律与心理学等。鼓励法学学生选择与法律相关联的其他专业作为辅修专业或修双学位。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引入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授或讲师,可以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紧密相连,帮助学生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知识体系。建立继续教育体系,为在职法律从业者提供定期专业培训,包括法律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组织在职法律从业者进行特定领域的调研,调研可以增强法律从业者对特定领域的理解,提升服务质量。二是着力推动法学与科技深度融合,培养紧跟科技发展的法治人才。为培养与科技同步发展的法治人才,法学教育需要与科技进步紧密结合。建议法学院与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入最新科技动态,将实际案例带入课堂,让学生直接接触科技发展前沿的法律问题。课程设计应融入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网络安全等科技领域知识。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技术专利申报和科技创业实践,以培养其科技创新意识和法律实务技能。建立持续的职业发展平台,如科技法律研讨会和网络论坛,不断更新法律从业者对科技变革的应对策略。组织、引导在职法律从业者探索创新法律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确保法律从业者能够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并有效应对新形势下的法律事务。
〔作者单位:中共冠县县委党校,本文系2024年法治聊城建设理论与实务研究课题“‘互联网+’时代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ZLCDY2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