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铎金声道如虹 滋兰树蕙满庭芳
——写在聊城大学建校50周年之际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本报通讯员 齐如林
金秋时节,天空高远;三省交界,齐风鲁韵;
两河相约,文脉赓续;聊城大学,跃升蝶变。
从初建时期的筚路蓝缕,到坚守鲁西的弦歌不辍,尽显刚毅艰卓;从一穷二白的艰难建设,到挺立潮头的三次跨越,展现笃行求实;从改革开放新时期践行“科教兴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作育英才,彰显思源报国……从深邃岁月中闪耀至今的高等教育之光炽然而盛,在鲁西熠熠生辉。
回望半个世纪办学路程,聊城大学肩负责任与使命,怀揣光荣与梦想,坚守鲁西、实干笃行,在艰难中起步、曲折中前进、困境中崛起、发展中壮大,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蝶变。
这所为国家培育了20余万名栋梁之材的著名学府,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坚守着炽热的初心与梦想,始终在不懈探索中书写辉煌,铸就了历经艰辛而弦歌不辍、躬耕一隅而胸怀家国的风骨,谱写了坚守鲁西大地创办高水平大学的恢宏篇章。
扎根鲁西砥砺行 春风化雨育英才
聊城,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留下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曾有过“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的辉煌。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聊城交通闭塞,一直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正是在这艰难时期,聊城大学开启了与这方土地的不解之缘。
1974年,山东师范学院抽调三分之一的教职工,在聊城建立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一个旧院子、几十间破房子,艰苦的条件没有挡住学校第一批创业者的步伐,他们挖路基、运石子、化沥青,亲手修建了学校第一条柏油路,亲手打出了第一眼42米深的机井……
凭着对教育使命的担当、对师范事业的忠诚,以及饱满激情的奉献精神,他们夯基架梁、昼夜奋战,以可歌可泣的“教育西征”将优质的师范教育向西推进了100多公里,让一片旷野变得桃李芬芳,把师范教育的“基因”永久地留在了鲁西。
弦歌五秩,由此唱响;非凡之路,由此启程。
1974年建校时,仅有6个系、6个专业,83名全日制在校生、64名进修生和98名教职工;
1981年,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改建为聊城师范学院;
2002年,聊城师范学院更名为聊城大学,结束了鲁西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历史……
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50年来,聊城大学扎根聊城,抱定服务山东特别是聊城基础教育的初心,以信仰充实生命,以担当淬火成钢,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中,与时代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不仅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也培育了繁茂的精神之花,建起了一座文化地标。
这座大学,与聊城同脉。这里的师生,代代相承,建设着聊城。大批聊大毕业生扎根聊城各条战线,成长为优秀骨干,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奋进精神广受社会赞誉。
点点滴滴,累积起了聊城大学的口碑;久久为功,成就了聊城大学的发展壮大,同时也成就了与聊城市的同呼吸、共命运,共生共长。
近年来,众多大学为了寻求更具优势的办学资源、更便利的环境,摆脱困境、缓解压力等因素,选择从地级市搬迁到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发达城市,而聊城大学则坚守于此。
“历届聊城市委、市政府都大力支持聊城大学发展,为聊城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聊城大学抵御住高校东迁潮流的诱惑,始终坚持立足聊城、服务聊城、发展聊城,扎根聊城办学不动摇,始终把服务地方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与科技支撑,形成了城校战略携手、融合发展、双向赋能、同频共振的良好态势。”聊城大学党委书记关延平说,聊城大学永远与聊城人民同呼吸共发展。
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在其《聊城师范学院》的文章中,表示“要用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来赞美这所学院,歌颂这所学院。”
历史是大写的精神,精神是历史的内化。一个地方,总有一些故事让人动容;一座大学,总有一些力量让人澎湃。大学是社会的,它承载着学校内外、社会各界的关切;大学是历史的,其沉淀着丰厚的文化遗存和记忆情怀。在这个流动是常事、坚守是奇迹的时代,聊城大学坚守在聊城整整50年,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稀有的不浮躁、不忘初心、坚守本分的特质。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包含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胸怀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如今的聊城大学共有23个学院,9个研究院所,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75个本科招生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4万余人,专任教师2200余人,其中“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8人,实现了具有博士学位和副高以上职称教师的“双千”突破。
日新不滞风帆劲 弦歌不辍奋楫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所大学要前进、想发展,必须学会从承平中预见危机,从有利中发现不利,未雨绸缪、改革创新,才能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聊城大学以卓越敏锐的目光、敢为人先的胆识、争创一流的气魄,积极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创新。创新也不断推动聊城大学走向经济社会大舞台,在服务国家地方发展、推动先进文明、增进群众福祉等方面承担起重要使命。
2005年,针对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聊城大学及早提出了“全面推进内涵发展”的战略转变;2007年,聊城大学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进入“十二五”以来,聊城大学提出了“转型跨越、再次创业、迈向一流”的理念,再一次彰显出聊大人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胆识和气魄……
在巩固教师教育、国防生等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立足聊城市区域历史文化特色,成立了运河学研究院;适应国家海洋开发战略,开展了太平洋岛国研究;走协同创新之路,与中南大学合作成立了有色金属研究院,与中通客车合作成立了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积极联合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单位,成立了山东省抗体制药协同创新中心、聊城高新区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等产学研合作机构,有望填补省内抗体生物制药的空白……
在办学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上,向应用型转型,形成了以教师教育学科为主,基础文理学科、教师教育学科、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相互协调发展,特色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布局;
积极探索“三二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学位教育,创办了“创新学院”“季羡林学院”,“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科研成果从1981年取得的29项,到1991年的479项,再到2001年的1168项,再到2023年的2217项……
2002年学校更名后,季老满怀深情地赞美和憧憬道:“行将见桃李遍鲁西,文风满山左,流风余韵普及神州矣。”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也是解决前进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的重要手段。蕴含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推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50年来,聊城大学秉承艰苦创业之精神,在以“敬业博学、求实创新”“崇教尚学、敦厚奋进”“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为核心理念的聊大文化熏陶下,肩负责任与使命,怀揣光荣与梦想,把推动学校的发展与改革创新紧紧连在一起,发扬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和光荣传统,用新观念认识新情况,用新视角探索新途径,用新方法破解新难题,突破了学校在各领域、各阶段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和羁绊,推动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如今,24万高素质的应用人才走出聊城大学,他们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以卓越的成绩、优良的素质、踏实的作风,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书写着自己人生的辉煌,让聊城大学声名远播,誉满华夏。
矢志报国步步莲 木铎金声谱新篇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邃,字里行间是政治厚望与使命要求,是对教育事业的念兹在兹。
打造校企协同创新联合体,与知名企业共建6个现代产业学院、50余家合作平台与高端智库;打造产科教融合赋能新范式,医药产教融合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获批“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9个学科进入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榜单;建有国家级平台3个;2032人入选西部计划,居全国高校之首,被团中央称为“聊大现象”;聊大龙舟队走向世界、为国争光,在各类赛场上共斩获金牌300多枚,居全国高校首位,获评“山东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校是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交汇点,必须担当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时代责任。”关延平说,立足新发展格局,聊城大学全面开启了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新征程,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多元多维、融会贯通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学校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所需,聚焦培养强国建设所需要的可堪大任之才,强化立德树人“一个根本”,聚力人才和学科“两大突破”,深化校内融合、校地融合和校企融合“三大融合”,夯实党建引领、政策支撑、条件改善和作风建设“四大保障”,铆足“立竿见影”的拼劲和“静待花开”的韧劲,蹚出了一条在“顶天立地”中锻造地方高校风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深深打上了“位卑未敢忘忧国”“地偏从不肯自闭”的精神烙印,一系列核心指标的新突破引领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迈上新台阶,彰显出一所地方高校的责任担当。
历史的足迹因砥砺奋进而更加坚实,发展的丰碑因团结奋斗而愈加巍峨。
如今,聊城大学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办学格局进一步拓展,办学条件持续优化,强化有组织科研创新,加快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聚集,打造创新育人特色品牌,弘扬文化促交流,党建业务深度融合领航高质量发展,在聚势赋能中突破攻坚,学校竞争力、支撑力、服务力、源动力、贡献力、影响力、引领力显著增强。
雄关漫道,只争朝夕。逐梦之路,不休不止。
50年披荆斩棘,50年踔厉奋发;50年倾力奉献,50年弦歌万里。
这是一部悉心演绎的“创业史”,这是一首追求卓越的“教育诗”,这是一张璀璨夺目的“时代卷”。
50年,是回望历史的节点;
50年,是面向未来的宣言。
知之行之。未来,即从今日起步。
面向未来奋进新征程,聊城大学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做好“四个服务”,聚焦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23余万名校友携手同心,赓续聊大精神谱系,乘风破浪,继往开来,为早日建成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一流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踔厉奋发,笃行不殆,再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