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能力提升策略探究
■ 韩春婷
民生为本、稳定为基。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和质量是一项关系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笔者在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能力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和需求分析。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方面,国家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困难。
一是行业需求变化。随着新产业、新业态的兴起,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相对减少,而新兴行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领域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二是企业用人标准提高。企业在招聘时不仅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重视其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等软实力。三是就业信息不对称。学生常受限于信息渠道,无法准确掌握就业信息。而面对众多的岗位选择,学生常感到困惑,很难确定自己的就业策略和求职方向。
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高职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实践能力。以“院中班”“订单班”为依托打造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实习实训机会,为未来就业打下基础。二是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进行充分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划课程设置方案,将企业导师、行业讲师引入校内课堂或云端平台互动,进行课程内容的合理拓展和更新,及时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和动态。三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根据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况进行及时调整,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新业态,明确职业目标,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路径。四是打破信息壁垒,拓宽就业渠道。建立数字化校企合作平台,开展校园招聘会,利用多方资源,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精准对接。五是加强就业服务。提供包括智能化职业规划建议、职业素质评估、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培训、职业心理咨询等在内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势虽然存在挑战,但通过教育改革和就业服务的优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应紧跟市场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的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学生自身也应积极适应市场变化,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迎接未来的职业挑战。
(作者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4048)